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舞獸的意思、舞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舞獸的解釋

《書·舜典》:“ 夔 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謂百獸隨樂起舞。後用于歌頌君王聖明。 宋 歐陽修 《群玉殿賜宴》詩:“惟能同舞獸,聞樂識和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舞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舞獸”字面指百獸隨樂起舞,出自《尚書·舜典》中記載的傳說:舜帝命夔掌管禮樂時,夔通過敲擊石制樂器,使百獸自發起舞。該詞後被引申為歌頌君王聖明、德政感化萬物的象征。

典故出處

  1. 核心文獻:《尚書·舜典》記載“夔曰:‘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孔穎達注解認為這是通過“百獸難感卻自發起舞”,側面體現君王德行達到“人神和諧”的境界。
  2. 文學化用:宋代歐陽修在《群玉殿賜宴》詩中寫道“惟能同舞獸,聞樂識和聲”,将典故融入對帝王治世的贊美。

寓意解析

字義分解

單字 含義
本義為按節奏肢體動作,引申為“頌揚”
原指四足哺乳動物,此處代指“自然生靈”

此詞屬于古代政治頌詞體系,現代多用于研究典籍或曆史文學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舞獸

舞獸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舞動獸皮,模仿獸形舞蹈的一種表演形式。具體而言,它指的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形式,也可以用來形容人類模仿獸類的動作和姿勢表演。

拆分部首和筆畫

舞獸的拆分部首是舛(chuǎn)和日(rì),其中舛部為四畫,日部為四畫。

來源和繁體

舞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祭祀文化,古人在祭祀儀式中通過模仿獸類的動作表演來表達對自然界、動物的崇敬之情。其中舞獸的形式多變,有時候是人們真正穿着獸皮扮演獸類的形象,有時候是人們用舞蹈和動作表演來模拟獸類的動作。

舞獸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舞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隨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舞獸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舞獸」,現代漢字中簡化為「舞獸」。

例句

1. 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中,人們常常會穿着獸皮舞獸,以表達對動物的紀念和崇敬之情。

2. 這個舞蹈團的演員舞獸的技巧非常高超,将獸類的形态和特點表現得栩栩如生。

組詞

1. 舞蹈:表演者通過身體的舞動來表達某種意境或故事情節。

2. 獸皮:動物的皮毛,有時候被用來制作衣物或者舞蹈表演時的道具。

3. 模仿:學習、效仿某人或某物的行動、動作或者特點。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舞動、舞蹈、模拟

反義詞:真實、原始、自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