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賦的意思、敝賦的詳細解釋
敝賦的解釋
對自己軍隊的謙稱。古代按田畝出車徒,故稱兵卒、車輛為賦。《左傳·襄公八年》:“ 蔡 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讨于 蔡 。”《國語·魯語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處,使 叔孫豹 悉帥敝賦,踦跂畢行,無有處人,以從軍吏。”
詞語分解
- 敝的解釋 敝 ì 破舊,壞:敝舊。敝俗。敝衣。敝屣。敝帚自珍。 謙辭,用于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敝人(我)。敝姓。敝處。敝校。敝國。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專業解析
“敝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作謙辭,其核心含義是指代自己一方微薄的兵力或財力(特指軍需物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 “敝”的含義:
- 本義指破舊、破爛(如“敝帚自珍”)。
- 引申為謙辭,用于稱與自己有關的事物,表示低微、不足道(如“敝國”、“敝處”)。
- “賦”的含義:
- 本義指征收(賦稅)。
- 引申為名詞,指所征收的稅賦、貢品。
- 在古代軍事語境中,“賦”特指按田賦出兵役及車馬甲盾等軍需物資,因此常代指兵力、軍隊。如《論語·公冶長》有“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朱熹集注:“賦,兵也。古者以田賦出兵,故謂兵為賦。”
- “敝賦”的合成義:
- 将“敝”的謙辭義與“賦”的“兵力/軍需”義結合,“敝賦”即謙稱自己國家或自己這一方的軍隊、兵力或可供征調的軍事資源(包括人員和物資)。它強調己方力量的微薄、不足道,是一種外交辭令或自謙的說法。
二、 用法與語境
- 謙稱己方軍隊/兵力: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尤其是在外交辭令或戰争宣言中,用于指代己方準備投入戰鬥的軍事力量。
- 文獻例證: 最經典的出處是《左傳·成公二年》。齊國與晉國等諸侯國發生鞌之戰前,齊國使者對齊頃公說:“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诘朝請見。” 杜預注:“腆,厚也。賦,軍賦。” 孔穎達疏:“言不厚敝邑之賦,謙辭。” 這裡齊國使者謙稱自己的軍隊為“敝賦”。另一處《左傳·襄公八年》中,楚國子囊伐鄭,鄭國子展說:“敝邑之人,不敢甯處,悉索敝賦,以讨于蔡。” 也是謙稱鄭國将調動全部兵力。
- 來源參考: 此釋義及例證可參考權威古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敝賦”詞條,以及《左傳》相關篇章的注釋(如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
- 謙稱己方財力/物資(特指軍需): 由“賦”的“軍需物資”義引申而來,指己方微薄的物資儲備(尤其指用于軍事的)。
- 文獻例證: 雖不如指代軍隊常見,但在特定語境下可理解為包含此意。如《左傳·昭公十三年》晉國叔向對魯國季孫意如說:“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若奉晉之衆,用諸侯之師,因邾、莒、杞、鄫之怒,以讨魯罪,間其二憂,何求而弗克?魯懼于邾、莒,而以敝賦**與晉,唯君圖之!’” 此處的“敝賦”更側重指魯國可供貢獻給晉國的物資(包括軍需)。
- 來源參考: 同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左傳》相關注釋。
三、 語法特點
“敝賦”是一個名詞性偏正短語。“敝”作定語,修飾中心詞“賦”。它在句中通常作賓語(如“悉索敝賦”)或主語(如“敝賦已集結”)。
“敝賦”是古漢語中一個典型的謙辭,由表示“破舊/低微”的“敝”和表示“兵力/軍需”的“賦”組合而成,專用于在正式場合(尤其是外交和軍事語境)中謙稱自己國家或己方的軍隊、兵力或軍事物資。其核心語義是“我們微薄的兵力/軍需”,體現了古代禮儀中的自謙傳統。其經典用例主要見于《左傳》。
網絡擴展解釋
“敝賦”是古代漢語中的謙稱詞彙,主要用于指代自己的軍隊或兵力。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對自己軍隊的謙稱。古代按田畝征調兵卒和車輛,因此用“賦”代指兵力或軍事資源,而“敝”表示自謙(意為“破舊的”或“不足的”),組合後即“敝賦”。
- 構成來源:古代兵役和車馬征調與田畝制度相關,“賦”本指田賦,後引申為軍事力量;加上“敝”以示謙遜。
2.文獻用例
- 《左傳·襄公八年》中記載:“悉索敝賦,以讨于蔡”,意為“調動全部兵力讨伐蔡國”。
- 《國語·魯語下》提到:“悉帥敝賦,踦跂畢行”,指“率領全部軍隊盡力出征”。
3.用法特點
- 謙辭功能:多用于外交辭令或正式場合,通過自貶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 常見搭配:如“悉索敝賦”(竭盡兵力)、“悉帥敝賦”(率領全部軍隊),強調全力以赴。
4.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作品中。例如造句:“寇三淼悉索敝賦,暗中調集弓箭手”。
“敝賦”反映了古代軍事制度與禮儀文化,其謙遜表達方式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自謙傳統。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剝斲辯逸踩曲槎頭車路誠鲠辭歲淬琢大報點頭之交調輯東竄西跳董一短訓班獨軌鐵路鲕鲲二徐法軌法匠反風黃屋憂毀壞昏倦撿勘艱難險阻積愆九獻計無複之伎懩君前臣名愧痛壘壁陣兩同心烈操莽原迷迷糊糊木正南浔盤壟抨辟謙慎七搭八搭琴瑟和諧器世間求偶榷然鵲尾爐叡敏三神勺子蜀相軍營貪聲天慶天施五車腹笥武夫祥禽獻玉銷煉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