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翦翦的意思、翦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翦翦的解釋

(1).狹隘;淺薄。《莊子·在宥》:“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成玄英 疏:“翦翦,狹劣之貌也。” 唐 柳宗元 《宋清傳》:“豈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則怫然怒,再則駡而仇耳。彼之為利不亦翦翦乎!”亦謂過分謹慎而不知變通。 宋 嶽珂 《桯史·太歲方位》:“今世士大夫號於達理者,每易一榱,覆一簣,翦翦拘泥,不得即決。”

(2).猶簇簇。叢集貌。 唐 沉亞之 《閩城開新池記》:“辛蒲翦翦,扇荷擎擎。” 唐 杜牧 《感懷詩》:“蒼然 太行 路,翦翦還榛莽。” 宋 姜夔 《浣溪沙》詞:“翦翦寒花小更垂, 阿瓊 愁裡弄妝遲,東風燒燭夜深歸。”

(3).形容風輕微而帶寒意。 唐 韓偓 《寒食夜》詩:“測測輕寒翦翦風,杏花飄雪小桃紅。” 宋 王安石 《夜直》詩:“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明 唐寅 《步步嬌》套曲:“今日畫眉人遠,冷透香羅,無奈東風翦翦。” 費硯 《春愁秋怨詞》:“翦翦金風隔院吹,晝涼人靜漏遲遲。”

(4).齊心;和睦相處。《子華子·晏子問黨》:“其民願而從法,疏而弗失,上下翦翦,唯其君之聽。” 清 侯方域 《憫獐》:“吾廢吾童子矣,視二氏之貌,且翦翦焉適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翦翦”是一個多義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1.形容風輕微而帶寒意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多用于描繪春風或夜風的輕寒感。例如唐代韓偓《寒食夜》中“測測輕寒翦翦風,杏花飄雪小桃紅”,以“翦翦”形容風吹拂時的微寒,營造出清冷的意境。

2.狹隘、淺薄

源自《莊子·在宥》:“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成玄英疏注“翦翦”為“狹劣之貌”,形容人心胸狹窄或見解淺薄。後亦引申為過分拘泥,如宋人批評士大夫“翦翦拘泥,不得即決”。

3.叢集、整齊貌

可指草木叢生的狀态,如杜牧《感懷詩》“翦翦還榛莽”形容草木叢集;亦可表示整齊,如晉代程本《子華子》用“翦翦”描述事物排列有序。

4.齊心、和睦

較罕見,見于《漢書》相關注解,表示衆人和諧共處。

補充說明:

“翦”本義為剪裁或鏟除(如“剪草除根”),但疊用為“翦翦”後含義發生演變,需注意與單字的區别。部分字典提到的“草木茂盛”義項(如)未見于權威古籍用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優先參考經典文獻中的釋義。

總結時,推薦結合詩句或典籍原文理解該詞,例如韓偓詩句是學習“翦翦”用法的典型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翦翦》的意思

《翦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剪。表示用剪刀或其他剪刀狀物品來切割、剪裁物體。

《翦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翦翦》的拆分部首是⺍(刀)和⻏(彳),拆分後變成了兩個部分。

《翦翦》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翦翦》的來源

《翦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卷矢》一章中。在古代,剪刀并不常見,而用刀來翦剪物品則是常見的做法。

《翦翦》的繁體字

《翦翦》的繁體字為「翦翦」,并沒有發生變形或分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翦翦》這個詞在古代常常在上方加上象征剪刀的「刂」部分,并省略掉下方的「巾」部分。

《翦翦》的例句

1. 她用剪刀輕輕地翦翦着那條裙子。

2. 他的手很巧,翦翦出來的紙片非常漂亮。

3. 母親用剪刀翦翦花布,準備做一件漂亮的衣服。

《翦翦》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剪刀、剪式、剪紙。

近義詞:剪、割、剮。

反義詞:粘、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