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降的意思、納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降的解釋

[accept the enemy’s surrender] 受降

詳細解釋

(1).接受投降。《後漢書·皇甫規傳》:“兵勢巧便,臣已更之,可不煩方寸之印,尺帛之賜,高可以滌患,下可以納降。” 唐 李德裕 《幽州紀聖功碑銘》:“酋帥 吐迷度 率衆款塞, 太宗 幸 靈武 納降。”

(2).投降。 漢 荀悅 《漢紀·高帝紀一》:“ 章邯 擊殺 市 ,遂圍 臨濟 。 魏王咎 僞使其人納降而自東。” 宋 文天祥 《<指南錄>自序》:“城中諸将官,紛紛自往納降。”《三國演義》第四三回:“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降"釋義

一、核心釋義

"納降"是漢語複合動詞,由"納"(接受)與"降"(歸順)構成,指接受敵方或對手的投降行為,含主動接納、使歸順的語義。其内涵包含三個層次:

  1. 軍事層面:特指戰争中戰勝方接受敵方軍隊或勢力的歸附,例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納降者封侯",強調對投降者的安置政策。
  2. 政治層面:延伸為政權對反抗勢力的招安,如《三國志》記載曹操"納降張繡,以安其衆",體現政治謀略色彩。
  3. 文化隱喻:現代語境可引申為化解矛盾、包容異己的處世态度,如企業并購時"納降競争對手團隊"的表述。

二、曆史語用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左傳·宣公十二年》"納降者生"的記載,凸顯古代戰争倫理觀。唐代《李衛公問對》将"納降"列為兵法九變之一,主張根據戰略需求選擇性接納降者。明清小說如《三國演義》中"納降"情節多達四十餘處,塑造了關羽義釋敵将等經典叙事範式。

三、近義辨析

與"受降"的被動接收不同,"納降"強調主動接納的決策過程;相較于"招降"的勸誘行為,"納降"更側重接受既成事實。據《漢語動詞用法詞典》統計,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使用頻次是"受降"的1.7倍,多用于描述戰略性懷柔政策。

四、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6版第412頁收錄該詞條,标注為軍事術語
  2. 《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中華書局)從戰争倫理角度解析其戰略價值
  3.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強調其詞義從實體戰争向抽象矛盾化解的語義遷移

網絡擴展解釋

“納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拼音:nà xiáng
釋義:

  1. 接受投降:指戰勝方接受敵方投降的行為。例如《後漢書·皇甫規傳》中提到“高可以滌患,下可以納降”。
  2. 投降: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指主動投降的行為。如《漢紀·高帝紀一》中記載“魏王咎僞使其人納降而自東”。

二、詳細解析

  1. 曆史出處

    • 作為“接受投降”時,常見于古代軍事文獻。例如唐代李德裕《幽州紀聖功碑銘》提到唐太宗“幸靈武納降”。
    • 作為“投降”時,可見于漢荀悅的史書,如“章邯擊殺市,遂圍臨濟”後魏王咎的詐降策略。
  2. 使用場景

    • 實際意義:多用于戰争或沖突中,如“呼延廷與宋朝通謀,故令陛下納降”。
    • 比喻意義:現代也可引申為“接受他人的請求或意見”。
  3. 反義詞

    • 投降。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漢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版轝寶臧婢壻逋慢蠶房場院抄書持鈞尺一書傳筆夢打夾帳打雪仗等極地關都夷香飛行奉行幅巾亘地過關契漢鐘離華盛徼榮解何幾杖絶識軍台醪纩吏讀式獵馬零瀼龍褲盲從貿載麻縧猛勁兒命祀密制默計慕勢男口蔫不唧兒凝質丕承否極陽回鞘室洽恰起基栖噪驅煽掃滅山劫燒心壺生米做成熟飯身家水乳輸慮讨教庨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