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降的意思、納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降的解釋

[accept the enemy’s surrender] 受降

詳細解釋

(1).接受投降。《後漢書·皇甫規傳》:“兵勢巧便,臣已更之,可不煩方寸之印,尺帛之賜,高可以滌患,下可以納降。” 唐 李德裕 《幽州紀聖功碑銘》:“酋帥 吐迷度 率衆款塞, 太宗 幸 靈武 納降。”

(2).投降。 漢 荀悅 《漢紀·高帝紀一》:“ 章邯 擊殺 市 ,遂圍 臨濟 。 魏王咎 僞使其人納降而自東。” 宋 文天祥 《<指南錄>自序》:“城中諸将官,紛紛自往納降。”《三國演義》第四三回:“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納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拼音:nà xiáng
釋義:

  1. 接受投降:指戰勝方接受敵方投降的行為。例如《後漢書·皇甫規傳》中提到“高可以滌患,下可以納降”。
  2. 投降: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指主動投降的行為。如《漢紀·高帝紀一》中記載“魏王咎僞使其人納降而自東”。

二、詳細解析

  1. 曆史出處

    • 作為“接受投降”時,常見于古代軍事文獻。例如唐代李德裕《幽州紀聖功碑銘》提到唐太宗“幸靈武納降”。
    • 作為“投降”時,可見于漢荀悅的史書,如“章邯擊殺市,遂圍臨濟”後魏王咎的詐降策略。
  2. 使用場景

    • 實際意義:多用于戰争或沖突中,如“呼延廷與宋朝通謀,故令陛下納降”。
    • 比喻意義:現代也可引申為“接受他人的請求或意見”。
  3. 反義詞

    • 投降。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漢紀》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降是什麼意思

納降是一個漢字詞語,又稱為“納叛”、“降伏”。其基本含義是指接納叛變者或敵對勢力的投降行為。納降通常出現在戰争或政治背景下,是一種被接受或被掌握的行為。

納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降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其中纟是由纭(纟的古字體)和幺組成,⻎是由⺮和⺛組成。根據漢字的書寫規則,納降的拆分部首及筆畫分别是:“納”(5畫)和“降”(10畫)。

納降的來源

納降一詞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争時期。當一方勢力陷入困境或無法繼續抵抗時,有時會選擇主動投降另一方,以換取生存或保全其他利益。這種行為被稱為“納降”,意味着“接納叛變者”或“接受敵方投降”。

納降的繁體字

納降的繁體字為「納降」。

古時候納降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納降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根據研究,古代的寫法常常使用一些古文體的特殊字形。但總體而言,古時候的納降與現代的寫法相似,保留了“納”和“降”的主要部分。

納降的例句

1. 在戰争中,敵方軍隊不得不納降。

2. 部落首領向王朝納降,以求保護和和平。

3. 在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納降事件被記錄下來。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投降、降伏、接納。

近義詞:叛降、投誠、屈服。

反義詞:抗戰、反抗、反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