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識的意思、絶識的詳細解釋
絶識的解釋
卓越的見識。 宋 葉適 《上孝宗皇帝劄子》:“以陛下之聖、之武、之勤、之明,博學遠覽,絶識獨睿, 漢 之 宣帝 、 光武 , 唐 之 太宗 ,皆不及也。”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予得 申屠蟠 事,實賢其絶識先物,保身明哲,故表出之。” 明 李東陽 《<桃溪雜稿>序》:“先生蚤負絶識,雖古人詩鮮或意滿,而自視亦嚴甚。”
詞語分解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絶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拼音:jué shí(注意“絶”為“絕”的異體字)
- 含義:指卓越的見識或深刻的見解,常用于形容超群的認知能力。例如宋人葉適曾用此詞稱贊宋孝宗“博學遠覽,絶識獨睿”。
2.結構與用法
- 字形結構:“絕”為左右結構,表示斷絕、獨特;“識”同為左右結構,意為知識、見解,組合後強調“獨特而深刻的認知”。
- 語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如《聞見後錄》中評價申屠蟠“絶識先物,保身明哲”。
3.出處與例句
- 文獻來源:
- 宋代葉適《上孝宗皇帝劄子》
- 明代李東陽《<桃溪雜稿>序》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卓識、遠見、睿智
- 反義詞:淺見、短視、愚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宋代文集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識」的意思
「絶識」是一個日語漢字詞彙,意思是完全不了解,無法理解或無法認識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絶識」的部首是「糸」(絲的意思),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
「絶識」一詞是由日本文豪夏目漱石于1906年創造的。他用這個詞形容某些事物或現象無法得到真實的理解和認識。
繁體
「絶識」在繁體字中寫作「絕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寫法為「絶識」。
例句
1.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我真是對它「絶識」。
2. 他對音樂一竅不通,可以說是「絶識」。
組詞
1. 絶望(完全失去希望)
2. 絶情(完全不在意、冷漠)
近義詞
1. 不了解
2. 不理解
3. 不認識到
反義詞
1. 全面了解
2. 深入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