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蠶的屋子。 唐 王建 《田家留客》詩:“不嫌田家破門戶,蠶房新泥無風土。”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農蠶》:“蠶房宜卑,卑則溫。”
蠶房(cán fáng)指專門用于飼養家蠶的場所,又稱“蠶室”“蠶屋”。其核心功能是為蠶的生長提供適宜環境,需具備保溫、通風、防蟲等條件,是蠶桑生産的關鍵設施。
基本定義
蠶房是人工建造或改造的封閉空間,用于蠶的飼育。傳統蠶房多采用木結構,牆壁塗抹泥灰以保溫保濕;現代蠶房則注重科學控溫、控濕與消毒。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2頁。
字義溯源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3215頁;第1492頁。
環境要求
蠶房需保持溫度(20℃-28℃)、濕度(70%-85%)穩定,避免強光直射和異味幹擾。古籍《齊民要術》記載:“蠶室宜密,勿令通風”,強調環境控制的重要性。
來源:《齊民要術校釋》(賈思勰著),農業出版社,1982年,卷五《種桑柘》。
文化象征
蠶房在農耕文化中象征勤勞與生計,如《詩經·豳風·七月》中“蠶月條桑”即描述采桑養蠶的農事活動。江南地區至今保留“軋蠶花”等蠶房相關民俗。
來源:《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史》,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第217頁。
古代蠶房常與居室結合(如“蠶室”),漢代起出現獨立蠶房;明清時期江南“蠶桑區”形成專業蠶房建築群,如浙江湖州的“三間兩廊式”蠶房。現代規模化養殖則采用多層蠶台與自動化設備。
來源:《中國養蠶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89-91頁。
“蠶房”是漢語中一個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專門用于養蠶的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擴展信息:
蠶房指人工建造的養蠶專用房屋。傳統蠶房需滿足保溫、防風和防污染等要求,例如明代朱國祯在《湧幢小品》中提到“蠶房宜卑,卑則溫”,強調低矮結構利于保溫。
隨着養蠶規模化,傳統住房改造的蠶房逐漸被專業化設施取代,例如:
需區分“蠶房”與“蠶室”:後者狹義指蠶繭形成空間,廣義也可代指養蠶場所,但更常見于古代宮刑相關語境。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技術發展及語義辨析,如需更完整資料可查閱《湧幢小品》或現代農業技術手冊。
褓襁比善參天貳地長安居大不易趁工樗丑錯節盤根大保長代人說項頂補東捱西問獨行獨斷颿颿飯羹分飛憤恨附京負逆概率高靈高枝兒攻權貢書瞽辭闳放環攻槲栎獲成鉸接戒程郡公拉家常理能冒充馬劄門桯面前民訟佞笑漚麻池破家為國頗瓈魄散魂飄棄礎怯撓囚鏁球僮拳跽善旌贳赦太乙爐貪悭妄境文化買辦無立錐之地狎從限忌閑吟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