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巾的意思、幅巾的詳細解釋
幅巾的解釋
古代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後裁出腳即稱幞頭。《東觀漢記·鮑永傳》:“ 更始 殁, 永 與 馮欽 共罷兵,幅巾而居。”《後漢書·逸民傳·韓康》:“ 及 見康柴車幅巾,以為田叟也,使奪其牛。”《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斂以時服”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 漢 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幞頭巾子》:“今 宋 朝所謂頭巾,乃古之幅巾,賤者之服。”《金6*瓶6*梅詞話》第十九回:“ ********* 那日不往那去,在家新捲棚内,深衣幅巾坐的,單等婦人進門。”
詞語分解
- 幅的解釋 幅 ú 布的寬度:幅面。雙幅。寬幅。 泛指事物的寬度:幅度。幅員(“幅”是寬度,“員”是周圍。指疆域或領土的面積。如“我國幅幅廣大”)。振幅。篇幅。 邊緣:邊幅。 量詞,用于布帛、圖畫等:一幅畫。五幅布。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巾的解釋 巾 ī 擦東西或包裹、覆蓋東西的用品,多用紡織品制成:手巾。圍巾。領巾。枕巾。餐巾。巾帼(“帼”是古代婦女的頭巾,指婦女,如“巾巾英雄”)。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幅巾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幅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頭巾樣式,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幅巾”指用整幅絲帛(約三尺長寬)包裹頭部的頭巾,屬于男子裝束。其特點是包裹時從前額向後覆蓋頭發,系緊後餘幅自然垂于肩背,材質和垂長因身份而異(如葛布為平民所用,細絹為士大夫所用)。
二、曆史發展與用途
- 起源與早期使用:漢代已有記載,如《後漢書·逸民傳》提到韓康“柴車幅巾”,被視為農夫裝束。
- 魏晉至宋的演變:漢末王公貴族為顯儒雅風範,逐漸流行以幅巾替代傳統冠冕。宋代深衣配幅巾成為士大夫的日常及禮儀服飾。
- 文化影響:明代幅巾傳入朝鮮半島,成為韓國學子及兒童常見頭飾。
三、相關延伸
- 與幞頭的關系:幅巾在唐代改制後衍生出“幞頭”,即裁出垂腳的樣式,成為官員正式頭飾的前身。
- 象征意義:既體現儒雅氣質(如蘇轍《武昌九曲亭記》中“幅巾迎笑”場景),也反映身份差異(材質區分階級)。
四、文獻佐證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傅玄記載“漢末王公以幅巾為雅”,《東觀漢記》描述鮑永“幅巾而居”的退隱形象,均印證其曆史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細節或不同時期的演變,可參考《後漢書》《儀禮》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幅巾》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長形的布巾,通常用于圍繞頭部或脖子。下面是關于《幅巾》的一些詳細信息:
部首和筆畫:《幅巾》的部首是“巾”字旁,它由5個筆畫組成。
來源:《幅巾》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它由“幅”和“巾”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幅”的意思是指布料的寬度,而“巾”則表示一種覆蓋或遮擋的物品。
繁體:在繁體字中,《幅巾》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寫作《幅巾》的方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由于篇幅限制,我無法詳細列舉。
例句:他用一條寬幅的紅色巾圍繞着頭部。
組詞:幅度、巾帼、巾帼英雄等。
近義詞:紅巾、頭巾、圍巾等。
反義詞:面巾、手巾、袖巾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