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怠慢不敬;不遵法令。 晉 李密 《陳情表》:“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魏書·太宗紀》:“刺史守宰,率多逋慢,前後怠惰,數加督罰,猶不悛改。” 宋 王安石 《辭仆射第三劄》:“睿訓丁寧,豈宜逋慢?顧惟懇款,實有可矜。”
“逋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bū màn,意為怠慢不敬、不遵守法令。其中:
二、文獻例證
三、常見誤區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逋慢”解釋為“拖延緩慢”,這屬于引申義或現代泛化理解。核心含義仍以“怠慢、不守法”為主,尤其在古代語境中多用于指責對法令或職責的輕慢态度。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文研究或引用典籍時。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怠職”“玩忽職守”等更易懂的詞彙。
《逋慢》(bū màn)這個詞指的是逃避責任、慢吞吞的行為或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來形容某人敷衍了事、對待工作不認真負責或對某事态度漠不關心的情況。
《逋慢》由“辶”(辶是由⻌偏旁)和“反”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逋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說文解字》中将“逋”解釋為逃亡,而“慢”則表示懶惰。結合兩個字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在做事情時逃避責任、懶散的态度。
《逋慢》的繁體字是「逋漫」。「漫」的意思是散開、隨便,加在「逋」之後,形成了類似逃避、敷衍的意思。
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形,「逋」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辡」,表示逃亡。而「慢」的古字形則是「曼」,意為懶散。
1. 他對工作總是态度逋慢,經常拖延完成任務。
2. 這位領導漫不經心地聽完了大家的彙報,給人一種逋慢的印象。
3. 學生的逋慢态度讓老師感到非常失望。
1. 逋逃:指逃避逃跑。
2. 慢悠悠:形容行動緩慢、懶洋洋的态度。
3. 敷衍了事:指做事不認真負責,草率應付。
1. 敷衍:指做事不盡全力,草率了事。
2. 拖延:指推遲事情的完成,沒有及時行動。
3. 敷衍塞責:指盡量應付事務,不負責任。
1. 專心:指全心全意投入做某件事,不分心。
2. 認真:指對待事情嚴肅負責,盡職盡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