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讀式的意思、吏讀式的詳細解釋
吏讀式的解釋
朝鮮 從七世紀 新羅 時代至二十世紀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種漢語朝鮮語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漢字,文句中實詞多用漢語,虛詞多用朝鮮語(以漢字記音),句法從朝鮮語。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大約在 唐朝 建國前, 新羅 即開始使用 漢 字記錄本族語言,稱為‘吏讀式’。 唐 時, 薛聰 以吏讀式譯 中國 經書為 新羅 語,儒學流傳得以更加便利。”
詞語分解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吏讀式是古代朝鮮半島使用的一種特殊文字記錄形式,指借用漢字的音、義或形态來标記朝鮮語(韓語)的書面表達系統。它并非獨立的文字,而是漢字在朝鮮語中的變體應用,主要用于輔助記錄本土語言,尤其在公文、法律文書及文學創作中。其核心特點與釋義如下:
一、定義與性質
吏讀式(又稱“吏劄”“吏道”)是朝鮮三國時期至朝鮮王朝初期形成的漢字借用體系。它通過三種方式實現朝鮮語記錄:
- 借音:取漢字的讀音表示朝鮮語詞彙(如用“波”表韓語“바다/海”的發音);
- 借義:直接使用漢字的字義對應朝鮮語語義(如“山”表示韓語“산”);
- 借形:創造新漢字或借用特定符號标記語法助詞(如“爲”表主語标記“가”)。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 起源:約産生于公元6-7世紀,因朝鮮語與漢語語法差異顯著(漢語為孤立語,朝鮮語為黏着語),需解決漢字無法直接标注助詞、詞尾的問題。
- 應用場景:官方文書(“吏”即官吏)、契約、詩歌(如《鄉歌》)中标記口語成分,彌補純漢文(“漢文式”)脫離日常語言的局限。
三、文字特征
- 混合書寫:漢文句子中插入吏讀符號标注語法結構,形成“漢文+吏讀”的混合文體。
- 符號化助詞:如“乙”表賓格助詞“을”,“是”表主格助詞“이”,形成固定标記系統。
- 本土化創新:部分字符脫離原漢字義,專用于标記朝鮮語(如“”表屬格助詞“의”)。
四、語言價值與影響
- 承前啟後:作為訓民正音(1446年創制)的前身,為朝鮮文字誕生提供實踐基礎。
- 文化橋梁:維系漢文化圈交流,同時保留朝鮮語表達獨特性,反映語言接觸中的適應性創新。
- 學術意義:現存《大明律直解》《杜詩諺解》等文獻是研究中古朝鮮語及漢字文化圈文字演變的珍貴材料。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三版)對“吏讀”的釋義
- 李明博《朝鮮語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 孫衛國《東亞文化圈中的漢字與訓讀》(《曆史研究》)
-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吏讀文獻數字化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
“吏讀式”是朝鮮半島曆史上使用的一種特殊文字系統,結合了漢語和朝鮮語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吏讀式”是朝鮮從7世紀新羅時代到20世紀初李朝末年使用的混合文字。其形式上全用漢字,但實際語法結構和虛詞采用朝鮮語,通過漢字音标記朝鮮語虛詞成分,形成漢朝混合文體。
-
結構與特點
- 實詞(名詞、動詞等)直接使用漢語詞彙;
- 虛詞(助詞、語尾等)用漢字音标記朝鮮語語法成分;
- 句法完全遵循朝鮮語語序。
例如,朝鮮語句子「我飯吃」若用吏讀式表達,可能寫作「我食飯」,其中「我」「食」「飯」為漢語實詞,而語法功能通過漢字音标記。
- 曆史發展
- 起源:約在唐朝初期,新羅開始嘗試用漢字記錄朝鮮語;
- 定型:新羅學者薛聰(7世紀末)對其進行系統化改進,形成更規範的吏讀體系;
- 應用:長期作為官方文書、法律文件和儒學經典的書寫方式,直至朝鮮王朝末期。
- 文化意義
這種文字體系體現了古代朝鮮對漢文化的吸收與本土化改造,為後來訓民正音(韓文字母)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它既保留了漢字的權威性,又適應了朝鮮語語法特點,是語言學上獨特的文字混合案例。
總結來看,吏讀式是朝鮮半島在漢字文化圈中發展出的過渡性文字系統,兼具文化交融與語言創新的雙重價值。如需更詳細信息,可參考語言學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統拌種悖晦博洛尼亞大學常車澄辨籌畫賜冰電繞樞光洞冥草奪其談經放眉放學費功奮勇争先覆溺改政移風管線鍋巴紅螺盞鄠杜狐迷貨郎剪紙片兒介義井徑金音九距機僞擊賊笏寄傳镌級看當爛腸瘟雷車僚類吏額林澤流彈盧薄露宿譜記遷拔錢注趨光性取容神藉深曲深語設舍詩道世論侍僮時形霜凋夏緑朔邊停履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挾細拿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