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還朝廷所賜的旌節。亦借指辭官。《新唐書·齊映傳》:“ 滑毫 節度使 令狐彰 署掌書記, 彰 疾甚,引 映 託後事。 映 因説 彰 納節,歸諸子京師。”《宋史·嶽飛傳》:“ 飛 與 庶 書:‘今歲若不舉兵,當納節請閑。’” 清 吳偉業 《贈何匡山》詩:“早年納節卧滄浪,回首風塵鬢髮蒼。”
納節是古代官員辭官時的重要程式,指官員主動向朝廷交還象征職權身份的符節(即“節”),以示解除職務、回歸平民身份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本義為“交付、歸還”,如《說文解字》釋“納,絲濕納納也”,引申為進獻、上交。在官制語境中特指主動交還權柄。
原指竹制信物,後演變為官員身份憑證(如旌節、符節)。《周禮·地官》載“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證明“節”代表職權合法性。
納節是宋代中央集權強化的典型制度設計:
納節制度深刻反映古代中國“權出于上”的政治哲學,其設計旨在通過儀式化賦權與收權(授節→納節),實現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這一機制對研究古代官僚體系的權力流轉具有标本意義。
參考資料:
“納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需結合曆史文獻進行解讀:
基本定義
“納節”指古代官員主動歸還朝廷所賜的旌節(象征官職的信物),引申為辭去官職的行為。例如《新唐書》記載,節度使令狐彰在病重時采納建議,“納節”後将子嗣送回京城,即辭官歸隱。
曆史背景
唐代至宋代,節度使等高級官員若改任其他職位(如仆射、尚書),需先歸還旌節,稱為“納節”。例如《宋史·嶽飛傳》提到,嶽飛曾表示若不出兵則“納節請閑”,即主動請辭。
詞義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行為合乎禮節”,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對“納”與“節”二字的拆分誤解。權威曆史文獻和詞典均以“辭官”為核心含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官員主動退隱或政治變動中的職位交接,常見于史書和古典文學。例如清代吳偉業詩句“早年納節卧滄浪”即指辭官歸隱。
建議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原始文獻(來源2、4、5),或使用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進一步考證。
鼇極不修邊幅纏捉晨光熹微傳召出探茨草大戈壁彫服低庳冬愛跺跶飯鼓番手馮骥才梗化工拙花腔腰鼓灰布活口瓠種绛缯蛟魚精富舉業控所款語溫言亮溜連引淩波仙子陵懱麥蕈謾欺纆牽南櫂北轅傩禳諐陽窮年累世人彘山包上鎖殺禋省儉沈冥舌人識變書匮順風而呼跳百索同室操戈投隙抵巇兔鈎推戈推慕外道溫八吟獻可骁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