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鰲極”。神話傳說中指 女娲 斷鰲足所立的四極天柱。 元 歐陽玄 《賜經筵官酒次蘇伯修韻》:“鼇極天初補,娥池月已修。” 明 黃佐 《秋日登鎮海樓有作》詩:“鰲極莽安在,鲸波浩難平。”參見“ 鼇足 ”。
“鼇極”(也寫作“鳌極”)是一個源自中國神話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女娲補天時用鳌足支撐的“四極天柱”。據《淮南子》等古籍記載,共工怒觸不周山導緻天塌地陷,女娲斬斷巨鳌的四足作為天柱,重新支撐起天地四極,這些天柱即被稱為“鼇極”。
例證:
在文學作品中,“鼇極”被引申為兩種象征:
“鼇”是“鳌”的異體字,二者通用,均指神話中的巨龜或大鼈。該詞多出現于詩詞典故,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鼇極(áoji)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部首為魚和馬,總共有21個筆畫。它來源于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鼇(áo)和方位詞極(jí)。鼇在古代被認為是九十九萬八千裡大海中的至高無上的神獸,其大小可測量天地之間,極為龐大而威嚴。
在繁體字中,鼇極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按照《說文解字》中的記載,鼇的古代寫法為“敖”和“大”,合寫成一個字。極的古代寫法為“及”和“止”,合寫成一個字。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但了解古代漢字的發展有助于理解字形與意義的淵源。
以下是鼇極的使用例句:
1. 九州之中,鼇極坐鎮,宛若主宰着整個世界。
2. 此人用心險惡,心思如鼇極般難以揣摩。
3. 這部小說文筆巧妙,情節發展令人感到鼇極興奮。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詞彙:
組詞:鼇神、鼇海、鼇足、鼇王
近義詞:巨獸、神獸、威嚴
反義詞:渺小、微不足道、無足輕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