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survivor of a murder attempt]∶命案發生時在現場而沒有被殺、可以提供情況的人
(2) [a prisoner who can furnish information]∶可提供情況的罪犯或俘虜
(3) [support one's family]∶維持生活;糊口
養家活口
(4) [flexible]∶較活動的口氣;活話
他聽見隊長的話有點兒活口,覺得事情有希望成功
(1).養活家中人口。《紅樓夢》第九九回:“那些書吏衙役,都是花了錢買着糧食的衙門,那個不想發財?俱要養家活口。”
(2).活的見證人或知情人。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序》:“活口公論,可盡掩耶?”《紅樓夢》第一百回:“我求媽媽暫且養養神,趁哥哥的活口現在,問問各處的賬目。” 沉從文 《新與舊·失業》:“還不是嚓的一下……不那個,留下個活口有我們好處?”
(3).留有餘地而不說死的話。 趙樹理 《三裡灣·馬家院》:“﹝ 滿喜 ﹞說罷就故意走開,不過還留了個活口,準備讓她想想之後再來找他。”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人家對誰都留着活口兒,對誰都不即不離的。因此,無論誰上台,都有他們的飯吃,他們永遠是大人物!”
“活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釋義:
命案幸存者或知情人
指案件發生時在場且未被殺害,能夠提供線索或作證的人。例如:“警方通過活口提供的線索迅速破案。”
可提供情報的俘虜或罪犯
常見于軍事或司法領域,指被抓獲後能交代信息的對象。例如:“審訊活口是獲取敵方情報的重要方式。”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根據上下文選擇合適義項,司法、文學等領域需特别注意語境差異。
活口,拆分部首:⺄⺍,拆分筆畫:5,是一個漢字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各種可以用口咬住或吞咽的東西,也可以指人留着活命的希望。
「活口」在古代是指能吞下東西的嘴巴。它的出現時間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這個字以「口」為本字,「活」則是其寓意。“活”表示生命的意味,而“口”表示食欲和進食的函數,合起來就是吃東西活命的意思。
「活口」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活口」,其結構和簡體相同,隻是形狀上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活口」以「口」為本字,下方加上橫線,形狀類似現代寫法中的「古」字。另外,一些古代書法家還可以在字的周圍加上一些裝飾線條,使字的形狀更加美觀。
1. 這塊肉真鮮嫩可口,讓人咽下活口也不停下來。
2. 在殘酷的環境下,他隻有保存活口的機會。
3. 盡管前途未蔔,他仍然抱着活口生存的希望。
活魚、活動、活力、口舌生活、活得漂亮
有口生活、口腔、咀嚼、咽
死口、絕口、困口、咽不下、吞不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