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雜草。《宋書·樂志四》:“茨草穢堂階,埽截不得生。” 唐 柳宗元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吾不智,觸罪擯 越 楚 間六年,築室茨草,為圃乎 湘 之西。”
“茨草”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í cǎo(注音:ㄘˊ ㄘㄠˇ),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字面意義
指雜草,尤其是生長在荒蕪、貧瘠之地的植物,如茨(刺草)和普通野草。
比喻義
比喻沒有根基、處境困難的狀态。茨草因缺乏水土滋養難以紮根,故常用來形容人處于孤立無援或無法立足的境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宋書》或柳宗元文集原文。
《茨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帶刺的草或者野生而且難以治理的草。通常表示事物難以控制或處理的狀态。
茨草的部首是艹,共有11畫。
《茨草》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由茨和草兩個字組成。茨表示帶刺的某種植物,草表示一種生長在地面的綠色植物。将這兩個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茨草”這個詞語,用來形容帶刺且難以控制的草。
茨草的繁體字為「茨草」,拆分部首和筆畫相同。
在古代,茨草的寫法與現在相同。
1. 這片庭院裡的茨草長得很茂盛,得趕緊清理一下了。
2. 困難就像一片茨草,我們要有勇氣和智慧去克服它。
茨草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通常作為一個獨立詞語出現。
近義詞:雜草、野草、蒺藜等。
反義詞:良草、優良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