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蛟魚的意思、蛟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蛟魚的解釋

(1).傳說中的人魚。蛟,通“ 鮫 ”。《孝經援神契》:“蛟珠, 宋 曰:‘蛟魚之珠,有光輝,可以飾旗。’”

(2).即鲨魚。蛟,通“ 鮫 ”。 南朝 梁 江淹 《渡泉峤出諸山之頂》詩:“鷹隼既厲翼,蛟魚亦曝鰓。” 明 唐順之 《送第上人度海谒觀音大士序》:“以 補陀 之眇然大洋之外,絶不見蹤影,至使其徒莫不翕然醉心焉,不憚驚波之險,颶母蛟魚之毒,冀一至焉而後為快。”

(3).蛟與魚。 南朝 梁 任昉 《禅梁冊》:“鐘石畢變,事表於遷 虞 ;蛟魚并出,義彰於事 夏 。”《南史·陳紀上·武帝》:“蛟魚并見,謳歌攸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蛟魚是漢語中兼具神話色彩與生物屬性的複合名詞,其釋義需從古籍記載、文化象征及現代考據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字源考據

    蛟從“蟲”部,《說文解字》釋為“龍屬無角曰蛟”,指傳說中形似龍而無角的生物;魚為水生脊椎動物統稱。二者結合初指“形似蛟龍的大型魚類”,見于《山海經·南山經》“禱過之山多水,其中多蛟魚”。

  2. 古籍定義

    《康熙字典》引《集韻》注:“蛟魚,海獸也,皮可飾刀”,強調其皮革實用性;《異物志》則描述為“似蛇,四足,細頸,頸有白嬰”,指向鳄類或兩栖生物特征。

二、文化象征

  1. 神話屬性

    蛟魚在民間傳說中常具呼風喚雨之力,《淮南子·覽冥訓》載“蛟魚死而彗星出”,将其異象與天文關聯。唐宋詩詞多借蛟魚喻險境,如李白《蜀道難》“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暗指蛟魚潛淵。

  2. 祥瑞與災異

    漢代谶緯學說視蛟魚為吉兆,《宋書·符瑞志》記“蛟魚見,聖人出”;相反《晉書·五行志》稱“蛟魚集城,兵亂之象”,反映文化認知的矛盾性。

三、現代考據

  1. 生物實指争議

    學界主流觀點認為“蛟魚”原型或為:

    • 中華鲟(Acipenser sinensis):因體型碩大、鱗甲似龍,吻合《水經注》“鲔魚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的記載;
    • 灣鳄(Crocodylus porosus):對應《博物志》“南海有鳄魚,狀如鼍,斬其頭而幹之,去齒而更生”的描述。
  2. 權威文獻佐證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将古籍“蛟魚”納入曆史名稱考釋,指出其可能涵蓋鲟形目、鳄目物種,但強調“神話成分需與生物學實體區分”。


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張玉書《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影印本)
  3. 劉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釋本)
  4. 郦道元《水經注》(陳橋驿校證本)
  5. 《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硬骨魚綱》(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208234)

網絡擴展解釋

“蛟魚”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一、傳說中的人魚

古代文獻如《孝經援神契》提到“蛟魚之珠,有光輝,可以飾旗”,此處“蛟”通“鮫”,指人魚或神話生物,其珠可作裝飾。這種解釋多見于早期神話記載。

二、鲨魚的别稱

南朝梁代江淹的詩句“蛟魚亦曝鰓”及明代唐順之的記載中,“蛟魚”均指鲨魚,且“蛟”與“鮫”通假。據《唐本草》等考證,古代“鮫魚”即鲨魚,其皮可制劍飾或貢品,印證了這一用法。

三、蛟與魚的合稱

部分文獻如南朝任昉《禅梁冊》中,“蛟魚并出”指蛟(傳說中龍屬生物)和普通魚類同時出現,強調祥瑞或異象。

補充說明

  1. 詞義混淆:因“蛟”與“鮫”通假,部分文獻可能存在釋義交叉。例如,張揖将“蛟”釋為鲨魚,而顔師古認為二者應區分。
  2. 原型争議:蛟的形象融合鳄魚、蟒蛇、大魚等特征,故“蛟魚”可能泛指大型水生猛獸,如《史記》中徐市所述阻礙求仙的“大鲛魚”。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說文解字》《爾雅翼》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齒霜薄技在身北侬避竈慘獄澈骨承擔騁能赤綠賜勞登壽濎滢獨輪鋒銳鳳杼符任服玩噶倫庚齒公共攻靡瑰怪詭問何容胡咧咧堅韌解逅嗟來食酒醉開務寇奸寬敞困勉斂束龍帳眠音末衡木緜南北二玄霹靂酒牽攜輕裝勤重阙忘申達澍流食母探抉鐵綽銅琶通力合作通心錦外子亡臣望見無面馎饦無所不作午衙消委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