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还朝廷所赐的旌节。亦借指辞官。《新唐书·齐映传》:“ 滑毫 节度使 令狐彰 署掌书记, 彰 疾甚,引 映 託后事。 映 因説 彰 纳节,归诸子京师。”《宋史·岳飞传》:“ 飞 与 庶 书:‘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 清 吴伟业 《赠何匡山》诗:“早年纳节卧沧浪,回首风尘鬢髮苍。”
纳节是古代官员辞官时的重要程序,指官员主动向朝廷交还象征职权身份的符节(即“节”),以示解除职务、回归平民身份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本义为“交付、归还”,如《说文解字》释“纳,丝湿纳纳也”,引申为进献、上交。在官制语境中特指主动交还权柄。
原指竹制信物,后演变为官员身份凭证(如旌节、符节)。《周礼·地官》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证明“节”代表职权合法性。
纳节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的典型制度设计:
纳节制度深刻反映古代中国“权出于上”的政治哲学,其设计旨在通过仪式化赋权与收权(授节→纳节),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一机制对研究古代官僚体系的权力流转具有标本意义。
参考资料:
“纳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区别,需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解读:
基本定义
“纳节”指古代官员主动归还朝廷所赐的旌节(象征官职的信物),引申为辞去官职的行为。例如《新唐书》记载,节度使令狐彰在病重时采纳建议,“纳节”后将子嗣送回京城,即辞官归隐。
历史背景
唐代至宋代,节度使等高级官员若改任其他职位(如仆射、尚书),需先归还旌节,称为“纳节”。例如《宋史·岳飞传》提到,岳飞曾表示若不出兵则“纳节请闲”,即主动请辞。
词义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行为合乎礼节”,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是对“纳”与“节”二字的拆分误解。权威历史文献和词典均以“辞官”为核心含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官员主动退隐或政治变动中的职位交接,常见于史书和古典文学。例如清代吴伟业诗句“早年纳节卧沧浪”即指辞官归隐。
建议参考《新唐书》《宋史》等原始文献(来源2、4、5),或使用权威汉语词典(如汉典)进一步考证。
傲视败度白汉稻拔头本等並且帛阑船博映不宨漕魁嗤妍宠要错仪画制担板風躅伏伏贴贴概貌干燥器公厉盥盘贯虱古调诗猴楂或许简截了当静婉腰荆翼刻敲克勤科要叩头口中蚤虱壸术廉灋磷乱民德目达耳通南贩北贾昵友贫无立锥破山前数青冥靶轻飔奇牙塞笳三大唼唼哫哫射策设节身尤噬脐无及使人抟谜雾暗云深相司仙狐仙龛枭鲸效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