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帳幕用的木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道祭》:“祭盤帳幙,高至八6*九十尺…… 昭義 節度初于 淇門 載船桅以充幕柱,至時嫌短,特于 衛州 大河中河船上取長桅代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幕柱漢語 快速查詢。
“幕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幕柱(拼音:mù zhù)指古代用于支撐帳幕的木柱。其字面結構由“幕”(覆蓋或懸挂的布幔)和“柱”(起支撐作用的構件)組成,字面即“支撐帳幕的柱子”。
根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道祭》記載,幕柱在軍事或祭祀活動中具有實際用途。例如,昭義節度使曾用船桅杆臨時充當幕柱,後因長度不足,又改用更長的桅杆替代。
部分資料提到“幕柱”可比喻“起重要支撐作用的人或物”,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更多屬于現代網絡解釋。
“幕柱”主要指向具體實物,常見于曆史文獻描述。如需進一步了解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幕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舞台上的支柱。在戲劇表演中,幕柱可以用來懸挂布幕、舞台背景等物品,起到支撐作用。
幕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是"巾",右邊部首是"木"。它由9個筆畫構成。
幕字的來源比較複雜,最初的寫法是"幕"與"帀"的合并形成。"幕"表示帷幕,"帀"表示為隔斷、遮擋,合起來就象征了舞台的帷幕和以帷幕為隔斷的舞台空間。後來,字形逐漸演變,形成了現在的"幕"字。
在繁體字中,"幕"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幕"字的形狀與現代相比有一些差别。古字的右下角有一個"戍"字旁,象征了軍事營寨的意思,也與舞台上的布幕和幕布有一定聯繫。
1. 背後的幕柱支撐着整個舞台的布景。
2. 舞台上的幕柱工藝精湛,給人帶來視覺的享受。
帷幕、布幕、幕布、舞台、支撐
柱子、支柱、立柱
空無、無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