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淩澌 ”。流動的冰淩。 唐 杜甫 《後苦寒行》之二:“ 巴東 之峽生淩凘,彼蒼迴軒人得知。” 唐 元稹 《生春》詩:“蘆筍雖猶短,淩凘玉漸融。”《舊唐書·王重榮傳》:“時 河 橋毀圮,淩澌梗塞,舟楫難濟。”
“淩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含義
指流動的冰淩,多用于描述冰層融化後隨水流漂浮的冰塊或冰屑。古文中常寫作“淩澌”,屬于異體字或通假用法。
文學例證
現代使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其意象多與寒冷、早春、自然變遷相關,常見于詩歌或曆史文本中。例如《舊唐書·王重榮傳》記載黃河“淩澌梗塞”,描述河道被浮冰阻塞的情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文學解析類資料。
淩凘(líng xù)一詞可以指代高聳、挺立、峭拔、巍峨等含義。它形容物體的形象或人的氣質具有高大、威嚴、超凡脫俗的特點,寓意不同凡響、出類拔萃。
淩凘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主要是由“淩”和“凘”兩個字組成。
「淩」的部首是冫(冰),總共有5畫。
「凘」的部首是冫(冰),總共有11畫。
繁體字 "淩凘" 的寫法與簡體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代,「淩凘」一詞通常以其繁體形式「淩雄」出現。這是因為在古代的寫法中,「淩雄」更符合描述高聳峭拔的形象。
1. 山峰淩凘,宛如劍鋒。
2. 那位英雄豪傑淩凘在衆人之上。
淩凘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
淩厲、淩遲、淩風、淩波、淩霄、淩空等。
與「淩凘」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矗立、峻峭、雄偉等。
與「淩凘」意義相反的詞語有:低矮、平凡、普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