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的意思、都司的詳細解釋
都司的解釋
[army and goverment office] 指都指揮使司,掌管一方軍政的官署
以欽依都司掌徼巡。——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詞語分解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 司的解釋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機。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儀器,為現在指南針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b.複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長官,後為
網絡擴展解釋
“都司”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明代軍事機構(核心含義)
全稱: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
職能:
- 為明代地方最高軍事管理機構,類似現代軍區,掌管一省衛所及軍事事務。
- 與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并稱“三司”,三者互不統屬,直接對中央負責。
隸屬關系:受中央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雙重管轄。
二、清代武官職銜
演變:清代沿襲名稱,但職能調整,成為綠營軍官職位。
品級與職責:
- 正四品武官,位次于遊擊(從三品),高于守備(正五品)。
- 負責統領營兵,擔任協将、副将的中級軍官,或管理巡捕、漕運等事務。
補充說明
- 詞源:“都”指總領,“司”指管理,合稱即“總領軍政的機構”。
- 現代關聯:河南省鄧州市有“都司鎮”,為曆史地名遺存。
以上内容綜合了明代機構職能與清代官職演變,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運作細節,可參考《明史·職官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司(dū sī)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口)和⾍(八),共有12個筆畫。該詞是漢字的一個音符,表示官職或官員的職位。它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制,特指掌管司法、監視和調控地方官府的官員。在古代,都司是一個很高的職位,具有重要的權力和責任。
《都司》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都司」,發音和意思都和簡體字相仿。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都司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都司」的例句:
1. 他被任命為都司,負責地方的安全和治理。
2. 這位都司以其公正和聰明而受到人們的尊敬。
3. 都司的權力十分大,可以制定一些重要的政策。
一些和「都司」相關的詞語包括:
1. 都勑(dū lì):舊時指皇帝下達給地方官員的命令。
2. 都官(dū guān):指地方官署的名稱,由都司管理。
3. 秋官(qiū guān):地方官署的另一稱呼,也有都司負責管理。
關于近義詞和反義詞,「都司」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然而,可以将「都司」與其他地方官員的職位詞語進行對比,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其含義。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