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淺末的意思、淺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淺末的解釋

膚淺;短淺。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容》:“其羞淺末華虛而貴敦厚忠信也。”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诏詩表》:“詞旨淺末,不足采覽;貴露下情,冒顔以聞。” 宋 範仲淹 《奏上時務書》:“臣又聞人主納遠大之謀,久而成王道;納淺末之議,久而成亂政。” 清 方東樹 《書惜抱先生墓志後》:“緻功淺末之務,非為文之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淺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及曆史文獻用例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對"淺"的釋義,該字本義指"水不深",引申為"程度不深、不深厚",如《莊子·逍遙遊》"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即用其本義。而"末"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木上曰末",指樹梢部分,後衍生出"微小""非根本"等引申義,如《論語·子張》"抑末也,本之則無"即用其引申義。

二字組合成"淺末",在古漢語中多指事物的表面狀态或非本質屬性。明代學者楊慎在《丹鉛續錄》中記載:"觀物不可止于淺末,當究其精微",此處"淺末"與"精微"形成反義對舉,強調事物的外在表象與内在本質之别。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注《說文》時亦用"淺末之見"形容未達根本的認知狀态。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該詞常見于學術論著對表面現象的批判性表述,如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曾指出:"詞彙研究若僅停留于淺末層次,則難窺語言發展之堂奧"。需要注意的是,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保留在特定專業領域或仿古表達中。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淺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ǎn mò,其核心含義指“膚淺、短淺”,常用于形容見解、謀略或事物的深度不足。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淺末”由“淺”(表面、不深)和“末”(末端、微小)組合而成,強調缺乏深刻性或長遠性。例如:


二、古籍中的使用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體現其曆史用法:

  1.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容》提到“羞淺末華虛”,批評浮誇不實的風氣;
  2. 宋代範仲淹在奏疏中對比“遠大之謀”與“淺末之議”,強調治國需深謀遠慮;
  3. 清代方東樹批評專注于“淺末之務”,主張為文應注重根本。

三、近義詞與相關詞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如評價觀點、策略或文學作品的深度不足,需注意語境正式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春秋繁露》《範文正公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貓阿狗巴山夜雨逼截蒼宇鈔盜澄澹谌姆詞骨典主獨不見二空兒女英雄傳犯色黼宸概準港澳革枭觥酧光朗朗桂冠詩人貴職赫赫之光花颣黃綿襖頰腮枷鎖寄厝記名符精塙急繕跼蹄開剝開門錢癞蜍禮貌臨雍賣力氣冥阸破隙樵米敲日乞丐三鼎散消搖羶穢盛茂十三科詩哲酸醨素屏風談空潭筍桃塞殄息佻侻屜子罔渎碨抰香頭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