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侍奉(君王)。《書·冏命》:“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羣僕侍禦之臣。”《史記·樂毅列傳》:“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禦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宋 蘇轍 《梁惟簡供備庫使诰》:“朕惟崇慶,日總萬機,號令所至,澤遍海内。況其左右侍禦之臣,朝夕執事之勞,而有不被其賜者乎?”《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禮部官見了 玉英 這個容儀,已是萬分好了。但祇年紀幼小,恐不諳侍禦,發回寧家。”
(2).侍奉君王的人。《書·冏命》:“昔在 文 武 ,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其侍禦僕從,罔匪正人。” 孔 傳:“小臣皆良,僕役皆正。”《列子·周穆王》:“既寤,所坐猶嚮者之處,侍禦猶嚮者之人。”
(3).指帝王的侍姬。《公羊傳·僖公二年》:“ 獻公 朝諸大夫而問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寝不安與,其諸侍禦有不在側者與?’ 獻公 不應。” 清 李漁 《玉搔頭·情試》:“陛下的心事,臣等盡知,不過為皇嗣未生,東宮暫缺,故此要博選嬪妃,以充侍禦耳。”
(4).泛指婢妾。《漢書·外戚傳上·孝昭上官皇後》:“ 安 醉則裸行内,與後母及父諸良人、侍禦皆亂。” 顔師古 注:“良人謂妾也。侍禦則兼婢矣。”
(5).為尊者禦車。《孔子家語·觀周》:“ 公 曰:‘諾。’與 孔子 車一乘,馬二疋,豎子侍禦。”
(6).唐代稱殿中侍禦史、監察禦史為侍禦。後世因沿襲此稱。 唐 李白 有《贈韋侍禦黃裳》詩。 王琦 注引《因話錄》:“禦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禦史,衆呼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禦史,衆呼為侍禦;三曰察院,其僚曰監察禦忠,衆呼亦曰侍禦。” 明 車玺 《<河汾諸老詩集>序》:“侍禦 沁水 李公 叔淵 企仰鄉賢。”《花月痕》第二回:“一路蕭蕭疎疎,落起細雨來。同行一為 謝小林 侍禦,一為 鄭仲池 太史。”
(7).指專供帝王食用的極精細的米糧。《詩·大雅·召旻》“彼疏斯粺” 漢 鄭玄 箋:“米之率,糲十,粺九,鑿八,侍禦七。” 孔穎達 疏:“其術在《九章·粟米之法》。彼雲:‘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二十七,鑿二十四,禦二十一。’言粟五升,為糲米三升。以下則米漸細,故數益少。四種之米,皆以三約之,得此數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摘注論語》:“王所食也,米至侍禦而細極矣。”
侍禦的含義可從多角度解釋,綜合權威來源信息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官員侍奉君主并執行職務,後擴展為泛指盡心服侍他人的行為。該詞最早用于描述君臣關系,如《尚書》記載周穆王任命伯冏為太仆正,管理侍禦臣仆。
二、具體釋義
侍奉對象
指代人群
特殊含義
三、曆史演變 戰國時期作為國君侍從史官,秦代起成為監察官職,漢代禦史台分設侍禦史與治書侍禦史,此制度延續至清朝。唐代進一步細化官職,将殿中侍禦史和監察禦史統稱侍禦。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職官制度及語言學角度,如需具體古籍原文例證,可查看、5、7的文獻引用内容)
侍禦這個詞是指古代官員在朝廷中侍奉皇帝、輔助處理政務的職務。侍禦一職通常由貴族或具有高級文官身份的人擔任。侍禦的職責包括傳達皇帝的指示、處理日常政務、參與朝會等。
侍禦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部首侍(人)和禦(車)。其中,“侍”是由人偏旁組成的,表示人的意思。“禦”是由車偏旁和彳偏旁組成的,表示駕馭、掌管的意思。所以,侍禦的字義可以理解為“駕馭人事或掌管人物”的官職。
侍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兩漢時期的《周書·地理志》中,用以指代官員中的某一職位。隨着時間的推移,侍禦演變為漢字詞彙中的常用詞彙,并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廣泛出現。
侍禦的繁體字為「侍禦」。
在古代漢字中,侍禦的書寫形式和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将“禦”寫作“馭”,意思仍然相同。
1. 他曾擔任皇帝的侍禦,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2. 她在宮廷中侍禦多年,深受皇帝的信任。
侍禦相關的詞彙有:侍官、侍從、侍衛、禦史、禦前等。
侍禦的近義詞可以是勤務、侍奉。而反義詞可以是宣旨、拒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