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樸遫”。1.叢木、小樹。《詩·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毛 傳:“樸樕,小木也。” 唐 劉禹錫 《琴曲歌辭·習鸢操》:“樸樕危巢向暮時,毰毸飽腹蹲枯枝。” 明 何景明 《栖鳳亭》詩:“憶昨路經嶺徼來,佳植全稀多樸遬。”
(2).喻淺陋、平庸。亦用為謙詞。 唐 杜牧 《賀平黨項表》:“臣僻左小郡,樸樕散材,空過流年,徒生聖代。” 章炳麟 《秦獻記》:“ 青臣 樸樕,不足齒。”
(3).蓬勃茂盛貌。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五:“ 東坡 至 儋耳 ,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樸樕叢生,土人雲‘倒黏子花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槲實》:“樸樕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樹偃蹇,其葉芃芃故也。”
(4).猶樸素。 明 高攀龍 《家譜·内傳》:“ 高 氏自 黃巖公 以前,樸遬農家,不習文采,殆有傳之隱懿乎?”
“樸樕”是一個漢語聯綿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析如下:
短小與叢生
漢代顔師古注《漢書》時以“短小”釋之,《爾雅·釋木》邢昺疏則強調“叢生”特性,體現其形态的雙重特點。
喻淺陋平庸
唐代起被引申為謙辭或形容平庸。如杜牧《賀平黨項表》自稱“樸樕散材”,章炳麟《秦獻記》貶斥“青臣樸樕”,均借植物特性暗喻人或事物的普通。
蓬勃茂盛
宋明文獻中亦表繁茂,如朱弁《曲洧舊聞》載東坡見“樸樕叢生”之花,李時珍《本草綱目》以“婆娑蓬然”描述其枝葉豐茂之态。
“樸樕”從具體植物衍生出抽象比喻,兼具自然屬性與社會隱喻,展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維演化。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詩經》中為實指,後世文學則多用于象征。
《樸樕》(pǔ su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質樸、真實、純粹的意思。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性格、言行舉止或藝術作品等方面的特點。
根據《康熙字典》,《樸樕》的部首是“木”(mù),由兩部分構成。“樸”字部首是“木”,它表示木材、森林、樹木等意思;而“樕”則是“樗”(chū)的異體字,它表示一種珍貴的樹木。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樸樕》總共有11個筆畫,其中“樸”有6個筆畫,而“樕”有5個筆畫。
《樸樕》一詞的首次出現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魯頌》中,其中包括了“樸樕”這個詞語。這個詞在古代的用法中表示誠實、坦率和質樸。
至于繁體字形式,我們可以使用“樸樕”來表示《樸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樸樕的“樕”字有兩種不同的寫法:“樸”字不變,而“樕”字的上半部分分别寫作“木”(部首)或者“口”,下半部分則分别寫作“虍”(hū)或者“日”。
以下是幾個使用《樸樕》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樸樕》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