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甯可;願得。 唐 劉長卿 《赴宣州使院留辭韋使君》詩:“耐可機心息,其如羽檄何!” 宋 薛嵎 《寄公衮舍弟》詩:“餘生百計拙,耐可事清吟。” 清 曹貞吉 《沁園春·贈柳敬亭》詞:“蕩子辭家,羈人遠戍,耐可逢場作戲來。”
(2).怎得,安得。 唐 李白 《陪族叔晔及賈舍人至遊洞庭》詩之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宋 敖陶孫 《上閩帥範石湖》詩:“騷人有幾登青竹,耐可同時欠執鞭。” 明 王世貞 《聞南中流言有感》詩之三:“偶然文字落塵寰,耐可争名眼睫間。” 清 曹寅 《集餘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遊有感而作》:“頻年漫信能分别,耐可巡簷細讨論。”
耐可是古漢語中的副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甯可;情願
表示在比較中選擇後者的意願,帶有取舍意味。例如清代黃生《義府》所釋:“耐可,甯可也。”典型用例見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耐可乘流直上天?”此處意為“甯可順着水流直上雲霄?”,體現對某種境遇的主動選擇。
願得;但願
表達希望實現某種狀态的意願。如明代唐寅《江南春》詞:“耐可投身向釣矶”,即“但願能投身于釣矶(隱居)”。此義項與“甯可”存在語境關聯,均強調主觀傾向。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口語及書面語已罕用,僅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特定仿古語境。其權威釋義可參見《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實際應用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語義傾向。
示例延伸(文言用法):
“南湖耐可乘流去?恰似扁舟入永嘉。”
(化用李白詩意,此處“耐可”意為“甯可”,表泛舟湖上的向往)
“耐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詞語(如“俗不可耐”),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
案牍勞形别乞兵勇不知進退草莽草行長赢敕書崇演川光出聲打飽嗝兒點睛之筆鬥分對消風信旗賦籍負局先生負土成墳貴珍漢語拼音方案懷荒眷荷決植開金橋抗租口辯诳罔攔門懶怯喇子掠剩鬼臉嫩鄰老旅旅埋暮麥蕈描字牡骘惱羞變怒鼙吹窮哥們仁術喪冠山氣舍舊謀新市會詩論涚齊說導鎖院同美相妒同逆投戈凸凹不平屯封拖地膽魏國山川炜爍笑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