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掠剩鬼的意思、掠剩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掠剩鬼的解釋

見“ 掠剩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掠剩鬼"是中國古代民間信仰和志怪小說中記載的一種特殊鬼怪,其核心含義是:專門掠奪人們額外所得財物或剩餘財富的鬼魅。該概念主要源自宋代的志怪文獻,反映了古人對財富無常、因果報應的觀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掠剩鬼(lüè shèng guǐ)


二、文獻溯源與記載

  1. 宋代洪邁《夷堅志》

    該書最早明确記載“掠剩鬼”形象。如《夷堅志·丙志》卷二描述:有鬼吏自稱“掠剩大夫”,專司奪取商人意外之財,使其“所得止此,過數則吾辄取去”。

    來源:洪邁《夷堅志·丙志》卷三(原文載于《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2. 唐代佛教觀念影響

    部分學者認為“掠剩鬼”與佛教“業報”思想相關。唐代《法苑珠林》已有類似記載,稱人若貪取非分錢財,會有“奪精鬼”使之破財。

    來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五》(中華書局校注本)。

  3. 明清筆記小說中的演變

    明代《耳談》、清代《子不語》等延續此說,并衍生出“掠剩鬼”懲罰貪官、奸商的故事,賦予其道德警示色彩。

    來源:袁枚《子不語·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三、文化内涵解析

  1. 財富觀與宿命論

    古人認為財富“非分不可取”,掠剩鬼實為維護“命定財富”的象征,警示世人勿貪求不義之財。

    來源:餘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2. 社會道德隱喻

    在民間故事中,掠剩鬼常針對為富不仁者,反映民衆對財富分配的樸素正義觀。

    來源:李劍國《中國狐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3. 宗教與民俗融合

    該形象融合佛教“業報輪回”、道教“鬼神監察”及民間巫術信仰,成為複合型文化符號。

    來源: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四、學術研究參考

來源:

  1. 洪邁《夷堅志》(中華書局,2006年點校本)
  2. 道世《法苑珠林校注》(中華書局,2003年)
  3. 餘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4.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掠剩鬼”的詳細解釋:

一、傳統含義(宗教迷信層面)

“掠剩鬼”是中國古代民間信仰中的一種鬼怪,又稱“掠剩使”。古人認為,人的財富收入皆有定數,若超過既定份額,陰司便會派遣“掠剩鬼”将多餘部分掠奪走。其職能類似于陰間官吏,專門監管人間財富的分配。

二、職能與背景

  1. 職能來源:據《萬妖錄》記載,掠剩鬼由亡魂擔任,通過掠奪商人超額利潤等方式履行職責。例如,商人若生前有罪孽,死後可能被指派為掠剩鬼。
  2. 社會反映:這一形象在商業發達地區流傳較廣,反映了古代對財富分配不公的隱憂,以及試圖通過鬼神之說抑制貪婪的民間心理。

三、引申用法

  1. 成語比喻:現代語境中,“掠剩鬼”被引申為成語,形容貪圖小利、占便宜的人。
  2. 網絡調侃:極少數資料提及該詞曾被用作網絡流行語,代指因各種原因未能婚戀的單身群體,但此用法缺乏廣泛認可。

四、文獻記載

相關描述可見于《斬鬼傳》《何典》等古籍,以及民間志怪傳說中,常與“瘟鬼”“黑心鬼”等形象并列,體現古代鬼神文化的多樣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民俗學文獻或《萬妖錄》等志怪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卉搬移倍僪邊附褊褼材傑承用臭皮袋竄亡撢簡耽書滴羞笃速堕突發硎風禾盡起幹撓高歌戈堞狗盜雞鳴慣用固色海蛤和暄歡燕彙集加點檻阱肩挑叫化澆濕嗟來之食濟化靜淑急簌簌俊客開軒客衣口傳亂乎蜜雲龍南宮潛處啓乞蚑行喘息任兵讪搭搭地傷教敗俗申斥沈郎腰首狀水循環私地四稽癱睡蔚起畏影避迹吳關物氣無所不曉誣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