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僞裝的邏卒。《南史·梁邵陵攜王綸傳》:“ 俊 僞許之,乃曰:‘王小失利,政為糧盡還 京口 。 俊 為託邏所獲,非軍敗也。’”
“讬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luó,其核心含義指僞裝的邏卒(即巡邏士兵)。該詞源自《南史·梁邵陵攜王綸傳》中的記載,描述了古代戰争中通過僞裝身份進行戰術行動的場景。
具體釋義如下:
字詞構成
曆史用例
據《南史》記載,南朝梁邵陵王蕭綸的部下曾用“讬邏”策略,假扮糧盡撤退的士兵,實際被敵方巡邏隊捕獲,以此掩蓋戰敗真相。例如:“俊為託邏所獲,非軍敗也。”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軍事語境,指通過僞裝成敵方巡邏人員實施偵查或戰術欺騙的行為,類似現代戰争中的間諜或僞裝戰術。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讬邏》這個詞是一個諧音詞,意為“托祿”。在現代漢語中,它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有違常規或不合邏輯。
《讬邏》的左邊部首為“言”,右邊部首為“辶”。它總共有12劃。
《讬邏》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臧榮先所著的《同學問》一書中,并未在古代典籍中被廣泛使用。
《讬邏》的繁體字為「託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讬邏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寫法為「託路」,但這種寫法已經逐漸不再使用。
1. 他的行為真是讬邏,完全沒有邏輯可循。
2. 這個問題的回答完全是讬邏,根本無法接受。
- 讬責:表示托付責任給他人,委托他人共同完成。
- 讬勞:表示委托他人幫忙或代替完成勞動。
- 讬詞:指委托他人代寫或代述的詞句。
- 荒謬:表示說話或行為荒唐、離譜。
- 乖謬:指言行舉止不合邏輯,錯綜複雜。
- 循規:表示按照規矩和邏輯進行思考和行事。
- 合理:表示根據邏輯和常規合理思考和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