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時,征召學士至 蘭台 或 東觀 宮中藏書處校勘典籍,其職為郎中者,稱校書郞中(亦省稱校書郎);其職為郎者,則稱校書郎。 三國 魏 始置校書郎官職,司校勘宮中所藏典籍諸事。 唐 以後曆代因之。 明 以後不置。《後漢書·梁慬傳》:“校書郎 馬融 上書訟 慬 與護羌校尉 龐參 。” 王先謙 集解“蓋中郎、侍郎、郎中,通謂之三署郎,校書郎中本可省稱校書郎,猶尚書僕射之省稱尚書耳。”《後漢書·楊終傳》:“ 顯宗 時,徵詣 蘭臺 ,拜校書郎。”《魏書·律曆志上》:“中堅将軍、屯騎校尉 張洪 ,故太史令 張明豫 息盪寇将軍 龍祥 ,校書郎 李業興 等三家并上新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贈三呂校書》詩:“同年同拜校書郎,觸處潛行爛熳狂。”《宣和遺事》後集:“遣校書郎 衛膚敏 為賀生辰使。”參閱《通典·職官八》。
校書郎是中國古代掌管典籍校勘的官職,始設于東漢時期,隸屬于秘書省或弘文館等機構。該職位主要負責皇家藏書整理、文字校對及文獻編纂工作,要求任職者具備紮實的經史功底與文字考據能力。唐代校書郎為九品官階,是士人科舉及第後常見的起家之職,白居易、李商隱等文人均曾擔任此職,其《白氏長慶集》中便有“授校書郎制”的記載。
從職能演變看,校書郎在不同朝代呈現差異化發展。漢代校書郎多參與石經校刻,如《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其“校書東觀”;隋唐時期則擴展至編纂類書,如《北堂書鈔》的編撰;宋代隨着印刷術發展,其職責轉向版本鑒定與刊刻監督。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校雠通義》中強調:“校書如掃落葉,隨掃隨有”,精準概括了該職的技術特性。
該官職對中華文化傳承具有樞紐作用,既保障了典籍流傳的準确性,又培養了大量文獻學家。據《通典·職官志》記載,唐代校書郎需通曉“五經三史”,并通過嚴格考課方可晉升,這種制度設計使其成為古代文獻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現存敦煌寫本中有多件題記載明“校書郎某校定”,實證了該群體在古籍流傳中的實際貢獻。
校書郎是中國古代官職,主要負責典籍校勘與文獻整理。以下為詳細解釋:
校書郎始設于東漢,職責為校雠(校對)典籍、訂正訛誤。其名稱根據官員品級略有差異:若由郎中擔任,稱“校書郎中”或省稱“校書郎”;若由郎官擔任,則直接稱“校書郎”。三國時期正式确立官職,唐代成為中央基層文官,明清廢除。
校書郎雖品階低,但屬“清官”序列(清要之職),待遇優厚且升遷迅速。唐代文人常借此職位進入權力核心,社會認可度高。
《後漢書·梁慬傳》記載校書郎馬融上書為官員辯誣,體現其參與政事的可能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職能變遷,可查閱(百度百科)或(搜狗百科)等來源。
壩地班姬辭辇保強鄙臣筆快避姙渤海波瀾老成不癡不聾參考消息猖肆伧鬼沖犯脆變大汾待得禱獻丁屬耑函斷訟砝馬防盜方都府幹鲋禺庚兄公請乖誕關門主義漢書橫轼互插劍號極已峻博擴胸器浪廢樓攬羅绾淪落麥草麥積山石窟貿籴毛森骨立綿視戕生慊恨寝閤青馭人心惶惶日異月殊士禮熟肚説古談今疏牖坦易天時地利人和脫帽完護霧閣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