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時,征召學士至 蘭台 或 東觀 宮中藏書處校勘典籍,其職為郎中者,稱校書郞中(亦省稱校書郎);其職為郎者,則稱校書郎。 三國 魏 始置校書郎官職,司校勘宮中所藏典籍諸事。 唐 以後曆代因之。 明 以後不置。《後漢書·梁慬傳》:“校書郎 馬融 上書訟 慬 與護羌校尉 龐參 。” 王先謙 集解“蓋中郎、侍郎、郎中,通謂之三署郎,校書郎中本可省稱校書郎,猶尚書僕射之省稱尚書耳。”《後漢書·楊終傳》:“ 顯宗 時,徵詣 蘭臺 ,拜校書郎。”《魏書·律曆志上》:“中堅将軍、屯騎校尉 張洪 ,故太史令 張明豫 息盪寇将軍 龍祥 ,校書郎 李業興 等三家并上新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贈三呂校書》詩:“同年同拜校書郎,觸處潛行爛熳狂。”《宣和遺事》後集:“遣校書郎 衛膚敏 為賀生辰使。”參閱《通典·職官八》。
校書郎是中國古代官職,主要負責典籍校勘與文獻整理。以下為詳細解釋:
校書郎始設于東漢,職責為校雠(校對)典籍、訂正訛誤。其名稱根據官員品級略有差異:若由郎中擔任,稱“校書郎中”或省稱“校書郎”;若由郎官擔任,則直接稱“校書郎”。三國時期正式确立官職,唐代成為中央基層文官,明清廢除。
校書郎雖品階低,但屬“清官”序列(清要之職),待遇優厚且升遷迅速。唐代文人常借此職位進入權力核心,社會認可度高。
《後漢書·梁慬傳》記載校書郎馬融上書為官員辯誣,體現其參與政事的可能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職能變遷,可查閱(百度百科)或(搜狗百科)等來源。
校書郎是指古代官職中的一種,是掌管校書和文書的官員。
校書郎的拆分部首為"木"和"書",總共有10個筆畫。
校書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校書郎是皇帝的侍從官員,負責校對皇帝的書籍和文書。
在繁體字中,校書郎的寫法為「校書郎」。
在古代漢字中,校書郎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如:「校書郎」、「校書郞」等。
1. 他是皇帝手下一位聰明能幹的校書郎。
2. 校書郎的工作是檢查和校對文書。
3. 這位年輕的校書郎才貌雙全,備受贊賞。
1. 校書:指對書籍進行校對和校正。
2. 校對:指校勘、校書的工作。
3. 校勘:指對書籍、古文獻等進行核對、校正的工作。
1. 校勘官:與校書郎類似,皆為負責校對和校正文書的官員。
2. 文案:指負責準備、整理文書的官員。
1. 筆吏:指負責文書抄寫的官員,與校書郎的職責相反。
2. 書生:指以學習為主的人,與校書郎的工作密切相關但職責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