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蟲名。幼蟲初出如白蛆,成蟲形如蠅而較大,夏秋間群飛,吮牛馬血。因寄生于木葉,故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木蝱》﹝集解﹞引 蘇恭 曰:“蝱有數種,并能噉血, 揚 浙 以南江嶺間大有。木蝱,長大緑色,始如蜩蟬,咂牛馬,或至颠仆。”
“木蝱”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木蝱是一種昆蟲,其幼蟲初生時形似白色蛆蟲,成蟲體型較蒼蠅更大,常在夏秋季節群飛,以吸食牛馬等動物的血液為生。因其寄生于木葉之上,故得名“木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蟲三·木蝱》中也有相關記載,提到其幼蟲和成蟲的形态特征及寄生習性。
部分資料如提到“木蝱”被解釋為成語,形容人或事物缺乏活力與進取心。但此用法與其他權威來源的昆蟲學定義存在矛盾,可能屬于誤用或混淆。建議以生物學定義為主,若涉及文學比喻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文獻記載,可參考《本草綱目》相關章節或現代昆蟲學詞典。
木蝱(mù m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生活在樹木上的昆蟲,俗稱樹虱。它的外形像蟬,身體呈黃褐色,善于爬行。木蝱通常會在樹木的枝幹與樹皮之間築巢,并以樹葉作為食物。
木蝱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木(mù)和蝱(máng)。
木字的筆畫數為4畫,蝱字的筆畫數為14畫。
木蝱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由于形狀類似于蟬而得名。
在繁體中,木蝱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木蝱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具體的古代寫法已經比較少見,無法準确得知。
1. 今天在公園裡,我看到了一隻木蝱在樹幹上爬行。
2. 這棵樹上的木蝱築的巢非常壯觀。
木蝱的組詞:樹木、昆蟲、爬行、樹皮、樹葉
木蝱的近義詞可以是樹虱、樹蟬。
木蝱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