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名。幼虫初出如白蛆,成虫形如蝇而较大,夏秋间群飞,吮牛马血。因寄生于木叶,故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木蝱》﹝集解﹞引 苏恭 曰:“蝱有数种,并能噉血, 扬 浙 以南江岭间大有。木蝱,长大緑色,始如蜩蝉,咂牛马,或至颠仆。”
“木蝱”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木蝱是一种昆虫,其幼虫初生时形似白色蛆虫,成虫体型较苍蝇更大,常在夏秋季节群飞,以吸食牛马等动物的血液为生。因其寄生于木叶之上,故得名“木蝱”。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木蝱》中也有相关记载,提到其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寄生习性。
部分资料如提到“木蝱”被解释为成语,形容人或事物缺乏活力与进取心。但此用法与其他权威来源的昆虫学定义存在矛盾,可能属于误用或混淆。建议以生物学定义为主,若涉及文学比喻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文献记载,可参考《本草纲目》相关章节或现代昆虫学词典。
木蝱(mù máng)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一种生活在树木上的昆虫,俗称树虱。它的外形像蝉,身体呈黄褐色,善于爬行。木蝱通常会在树木的枝干与树皮之间筑巢,并以树叶作为食物。
木蝱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木(mù)和蝱(máng)。
木字的笔画数为4画,蝱字的笔画数为14画。
木蝱词的来源比较模糊,可能是由于形状类似于蝉而得名。
在繁体中,木蝱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木蝱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具体的古代写法已经比较少见,无法准确得知。
1. 今天在公园里,我看到了一只木蝱在树干上爬行。
2. 这棵树上的木蝱筑的巢非常壮观。
木蝱的组词:树木、昆虫、爬行、树皮、树叶
木蝱的近义词可以是树虱、树蝉。
木蝱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