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肉飛仙的意思、肉飛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肉飛仙的解釋

稱善于攀高,能淩空而下、矯捷如飛的人。《隋書·沉光傳》:“ 光 少驍捷……初建 禪定寺 ,其中幡竿高十餘丈,適遇繩絶,非人力所及,諸僧患之。 光 見而謂僧曰:‘可持繩來,當相為上耳。’諸僧驚喜,因取而與之。 光 以口銜索,拍竿而上,直至龍頭。繫繩畢,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數十步。觀者駭悅,莫不嗟異,時人號為‘肉飛仙’。” 清 趙翼 《聞官兵屢捷志喜》詩:“過海地非頭痛國,翹關人有肉飛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肉飛仙”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典故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憑借肉身飛升或具有超凡能力的仙人,常見于道教文化語境。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肉”強調凡胎實體,“飛仙”則指修煉得道後脫離塵世的神仙群體,合稱特指不借助法器直接以人體飛升的仙家境界。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道教學者司馬承祯的《坐忘論》,文中用“肉飛仙”比喻通過内丹修煉突破生死界限的修行者。宋代《雲笈七籤》進一步将其與“屍解仙”對比,指出前者是“形神俱妙”的最高成仙形式,後者需舍棄肉身。明代《西遊記》第二回亦有“若得肉飛仙,方顯真手段”的詩句,印證了其在古典文學中的運用。

現代語言應用中,“肉飛仙”多用于武術或氣功領域,形容習武者達到身輕如燕的境界。例如《中華武術大辭典》收錄該詞,釋義為“形容輕功臻于化境者”。在文化研究層面,北京大學道學研究中心指出,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即身成聖”的修行理念。

網絡擴展解釋

“肉飛仙”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主要用于形容行動極其敏捷、善于攀高或淩空飛下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來源
    該詞出自《隋書·沈光傳》。隋朝人沈光身手矯捷,曾在禅定寺修繕幡竿時,用口銜繩索攀至十丈高的竿頂,隨後徒手淩空躍下并以掌撐地倒行,衆人驚歎稱其為“肉飛仙”。此後,這一稱呼被用來代指身手超凡之人。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中,比喻具有卓越身體能力、能完成常人難以企及動作的人,例如武俠小說中的輕功高手或特技表演者。

  3. 其他解釋的辨析
    部分網絡資料(如)提到“肉飛仙”形容食物美味,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誤傳或引申。主流解釋仍以曆史典故中的“行動敏捷者”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隋書》原文或漢典等古籍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阿容本隊播郎鼓不胥時曹伍讒誣車價褫落處決賜尺叨位抵足而眠冬假仿造分定公種官銜國際貿易豪羊豪言壯語嘩變篁筍江翻海倒簡濇腳價擊饞進賬躩步拘縻可憐蟲老雲頭靈峰曆稔彌勒榻米粒之珠彌年跑跳評産辟寝前溪舞奇兵旗布星峙入赍入贽森棱哨哨獸目書不釋手樞轄厮趕騰馳填畫調神暢情拖拖沓沓外慕無名指相差無幾獻曝之忱陷文缬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