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召的意思、號召的詳細解釋
號召的解釋
[call;appeal] 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人們發出召喚,使其完成預完的任務
響應某人的號召
詳細解釋
召喚;招聚。《管子·小匡》:“又遊士八千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糧,財币足之,使出周遊於四方,以號召收求天下之賢士。”《漢書·陳勝傳》:“攻 陳 、 陳 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不勝,守丞死。乃入據 陳 。數日,號召三老豪桀會計事。” 顔師古 注:“號令召呼之。”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闆經書紀略》:“曾聞 成祖 勅儒臣纂修《永樂大典》一部,係 湖廣 王洪 等編輯,時號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餘年而就。”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 上海 盛行小品文,有人疑我在號召攻擊,其實不然。”
詞語分解
- 號的解釋 號 (號) à 名稱:國號。年號。字號。 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稱:别號(如“李白,字太白,號號青蓮居士”)。 标志:記號。 排定的次序或等級:編號。號碼。 揚言,宣稱:號稱(a.名義上是;b.
- 召的解釋 召 à 召喚:召集。召見。 召緻,引來:召禍。召人怨。 召 à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岐山縣西南。(三)姓氏。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號召”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通過公開呼籲或倡導,激發他人共同參與某項行動或支持某種理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組織、領袖或群體通過語言、文字等形式,公開呼籲他人采取特定行動或支持某種主張。例如:“政府號召市民節約用水。”
- 詞性:既可作動詞(如“號召大家參與”),也可作名詞(如“響應號召”)。
2.構成與來源
- 字面拆分:“號”有“呼喚、宣告”之意,“召”意為“召喚”,合起來表示“通過宣告召喚他人行動”。
- 曆史背景:該詞常見于集體行動或社會動員場景,如戰争時期的“保家衛國”號召,或現代公益活動中的環保倡議。
3.使用場景
- 社會動員:如政府或組織發起的抗疫號召、救災捐款等。
- 集體行動:如“號召員工加班完成項目”“號召志願者參與社區服務”。
- 文化語境:常見于宣傳标語、演講或倡議書中,帶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緊迫性。
4.近義詞與區别
- 近義詞:呼籲、倡導、動員。
- 區别:
- “呼籲”:更強調情感上的請求,範圍較廣(如“呼籲和平”)。
- “號召”:更具組織性和行動導向,通常來自權威主體。
5.典型搭配
- 動詞搭配:發出號召、響應號召、聽從號召。
- 對象搭配:號召群衆/青年/全社會。
- 目的搭配:號召節約/捐款/團結。
示例:
- “學校號召學生參與垃圾分類活動。”(動詞)
- “他的號召得到了數千人的支持。”(名詞)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場景,我将補充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號召
號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呼籲、召喚人們一起行動或做某件事情。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呂,并且它共有8個筆畫。號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中。在繁體字中,號召的寫法為號召。
在古時候,號召的漢字寫法和它的現在有一些區别。在曆史上的漢字寫法中,號召的“號”字常常以虍代替,形狀像兩隻虎爪,表示宣布的威力。而“召”字則由幺、寸、匕、⻌組成,寓意着通過口舌召喚激勵大家行動。這種古代寫法包含了傳統的象形和會意兩種表意方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號召的例句:
- 他發出號召,呼籲大家積極參與環保行動。
- 領導們發布了緊急號召,要求所有員工加班加點完成任務。
- 這個電影號召人們思考社會問題,引發了廣大觀衆的共鳴。
與號召相關的組詞有:
- 號令:表示通過發布指令或命令來調動、指揮人員。
- 呼喚:表示通過聲音或口號喊叫,吸引對方的注意或行動。
- 動員:意思是號召、召集人們參與某項行動或工作。
與號召近義詞相對應的詞有:
- 激勵:表示激發、鼓舞人們主動行動或做某件事情。
- 鼓動:表示煽動、激發他人的情緒、意願以便行動。
- 喚醒:意味着用聲音、動作或其他手段使對方從睡眠或不注意的狀态中恢複清醒、警覺。
與號召反義詞相對應的詞有:
- 忽視:意味着不重視、不考慮某人或某事。
- 漠視:表示對他人的呼籲、請求、意見等不予理會,毫不關心。
- 無視: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不予注意、不加理會、不予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