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然道貌的意思、岸然道貌的詳細解釋
岸然道貌的解釋
(1).謂神态嚴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成仙》:“又 * , 成 忽自至,黃巾氅服,岸然道貌。” 清 鄒容 《革命軍》:“ 中國 士人,又有一種岸然道貌,根器特異,别樹一幟,以號於衆者。”
(2).指嚴肅的神态。 ********* 《患難馀生記》第一章:“他那一副美髯,和他的藹然仁者的岸然道貌,配合在一起,尤使人肅然起敬。”
詞語分解
- 岸然的解釋 嚴正或高傲的樣子道貌岸然現多用貶義詳細解釋嚴正或高傲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四:“ 侂胄 未信,謁 忠定 以探其意, 忠定 岸然不交一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英》:“談笑間,
- 道貌的解釋 .修道者的容貌。《太平廣記》卷三一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李珏》:“ 李 情景恬憺,道貌秀異。”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群仙聚會》:“ 漢鐘離 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來坌。”.指清雅飄逸的面貌。
網絡擴展解釋
“岸然道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含義:指神态莊重嚴肅,常用來形容人故作正經、表裡不一的虛僞姿态,含貶義。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岸然”(高傲嚴肅的樣子)和“道貌”(正經的外貌)組成。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成忽自至,黃巾氅服,岸然道貌。”
- 演變形式:現代更常用“道貌岸然”,二者含義相同,但後者使用頻率更高。
三、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諷刺表面正經、内心虛僞的人。例如:“他看似岸然道貌,實則貪腐成性。”
- 語法功能:作定語、狀語,常見于書面語或批判性描述。
四、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一本正經、正襟危坐(中性);僞君子、假道學(貶義)。
- 辨析:與“一本正經”不同,“岸然道貌”強調表裡不一,帶有明顯諷刺意味。
五、示例參考
- 清代鄒容《革命軍》:“中國士人,又有一種岸然道貌……以號于衆者。”
該成語通過神态描寫揭示虛僞本質,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岸然道貌的意思:
《岸然道貌》一詞是指一個人的風度舉止莊重端正,有着禮儀和道德的修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岸然道貌》由三個字組成。其中,“岸”字的部首是“山”,總共有九畫。“然”字的部首是“火”,總共有十二畫。“道”字的部首是“辵”,總共有七畫。
來源和繁體:
《岸然道貌》這個短語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早在唐朝就已經有使用的記錄。它的繁體字形狀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漢字《岸然道貌》的書寫方式并沒有特别的變化,使用的筆畫和部首與現代相同。
例句:
這位老師岸然道貌,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和喜愛。
組詞:
岸邊、然後、道路、貌美、岸上
近義詞:
神态莊重、端莊
反義詞:
輕浮、不莊重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要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