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擊柝的意思、擊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擊柝的解釋

敲梆子巡夜。亦喻戰事,戰亂。《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重門有擊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變。” 唐 杜甫 《暮歸》詩:“霜黃碧梧白鶴栖,城上擊柝復烏啼。”《宋朝事實類苑·官政治績·張乖崖一》引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時賊鋒方斂,紀綱過肅, 蜀 民尚懷擊柝之惴。” 明 高啟 《中秋翫月張校理宅得南字》詩:“關山幾處未解兵,擊柝不寐愁丁男。”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市頭的電燈發出蒼黃的冷光,擊柝的聲音三下,電車早已停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擊柝”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ī tuò,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1. 本義與詞源
    指敲打梆子巡夜,是古代夜間巡邏時發出警示信號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易經·系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意為設置多重門闩并敲擊梆子,防備盜賊。唐代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狀》中也提到“戒侯卒擊柝衛太尉”,描述士兵敲梆護衛的情景。

  2. 引申比喻
    除本義外,也可象征戰事或戰亂。例如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中“遇巡軍擊柝而來”,暗指戰時警戒狀态。

  3. 文化關聯
    與“打更”意義相近,均屬古代夜間報時、安保制度的一部分,但“擊柝”更側重防衛功能。

  4. 現代用例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如“抱關擊柝”比喻守護重要事物,或借指平凡卻關鍵的職責。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漢典》)或文學作品以了解更詳盡的語用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擊柝

擊柝(pāi)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扌(手)和木,總共有9畫。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尚書•申命書》。

擊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擗橐」。

古代漢字中,擊柝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文字中,擊字寫作「釓」,柝寫作「箈」。而後來的字形演變中,「釓」變為「打」,「箈」變為「木」。最終形成了現代的「擊」和「柝」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大力擊柝,聲音震耳欲聾。

2. 在古代,擊柝是一種用來擊鼓的木制工具。

組詞:

- 擊鼓:用手或器具敲擊鼓面發出聲音。

- 柝節:指擊柝上的凸起部分。

- 手柢:指用手敲擊的體操器械。

近義詞:

- 敲打:用力敲擊,使發出聲音。

- 錘擊:用錘子等重物敲擊。

反義詞:

- 拂柝:輕輕地觸碰柝擊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