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梆子巡夜。亦喻戰事,戰亂。《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重門有擊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變。” 唐 杜甫 《暮歸》詩:“霜黃碧梧白鶴栖,城上擊柝復烏啼。”《宋朝事實類苑·官政治績·張乖崖一》引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時賊鋒方斂,紀綱過肅, 蜀 民尚懷擊柝之惴。” 明 高啟 《中秋翫月張校理宅得南字》詩:“關山幾處未解兵,擊柝不寐愁丁男。”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市頭的電燈發出蒼黃的冷光,擊柝的聲音三下,電車早已停了。”
擊柝(jī tuò)是古代夜間敲擊木梆子巡行報時的行為,屬于中國傳統的報時與警戒制度。以下是詳細釋義: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整理本)
《漢語大詞典》:
“擊柝”指敲打梆子,為古代夜間報更或警戒盜賊的行為。
例:《周易·系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
柝是木梆子,“擊柝”即巡夜者敲梆示警或報時,盛行于周代至明清。
例:杜甫《暮歸》詩:“霜黃碧梧白鶴栖,城上擊柝複烏啼。”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據《周禮·天官》記載,周代設“司寤氏”一職掌管夜禁,下屬“擊柝”者負責巡行街巷,以梆聲劃分更次(一夜分五更)。此制度延續至明清,演變為“打更”。
來源:《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點校本)
“擊柝”常與戍邊、城防關聯,如《木蘭詩》“朔氣傳金柝”中的“金柝”即金屬梆子,凸顯戰時警戒功能。後世亦以“擊柝”代指寒夜勞作的孤寂,如宋代陸遊詩“荒山擊柝夜”。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注疏,例證兼顧經典文獻與文學應用,符合漢語詞彙考釋規範。
“擊柝”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ī tuò,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本義與詞源
指敲打梆子巡夜,是古代夜間巡邏時發出警示信號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易經·系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意為設置多重門闩并敲擊梆子,防備盜賊。唐代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狀》中也提到“戒侯卒擊柝衛太尉”,描述士兵敲梆護衛的情景。
引申比喻
除本義外,也可象征戰事或戰亂。例如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中“遇巡軍擊柝而來”,暗指戰時警戒狀态。
文化關聯
與“打更”意義相近,均屬古代夜間報時、安保制度的一部分,但“擊柝”更側重防衛功能。
現代用例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如“抱關擊柝”比喻守護重要事物,或借指平凡卻關鍵的職責。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漢典》)或文學作品以了解更詳盡的語用背景。
鞭杖鄨靈超前消費籌募竄谪德意雕人笛簟斷敵二不隆冬放任梗死貫索城癸穴庚渦孤峻汗瘢紅心草活化石肩輿假使乩筆節節寸寸金蟬脫殼京片子橘子洲開路先鋒開容克什米爾躐玷嫠婦陵差柳郎鏧鏧濾紙墨井排批七破八補趣承攝輔室町幕府時興說參請樹書四和送往事居搜山碎花隨緣樂助蘇蘇胎息灘工廳宇委填悟明雺雺物欲項圈相位銷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