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反相成的意思、相反相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反相成的解釋

[(of two things) be both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指相反的事物也能互相促成,即有同一性

詳細解釋

謂相互對立的事物有相互依賴、相互促成的一面。語出《漢書·藝文志》:“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相反相成狷與狂,相嘲相得 惠 與 莊 。” 毛6*6*《矛盾論》五:“我們 中國 人常說:‘相反相成。’就是說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這句話是辯證法的,是違反形而上學的。‘相反’就是說兩個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鬥争。‘相成’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之下兩個矛盾方面互相聯結起來,獲得了同一性。”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相反相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相反相成”是一個富有哲學辯證思維的漢語成語,指兩個看似相互對立、矛盾的事物或方面,實際上相互依賴、相互促成,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或推動事物的發展。

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闡釋:

  1. 核心詞義解析:

    • 相反:指雙方在性質、方向、作用等方面互相對立、排斥或矛盾。
    • 相成:指雙方在互相對立排斥的過程中,又相互聯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最終共同促成某種結果或統一體的形成。
    • 整體含義:強調對立面的統一性。矛盾雙方雖然性質相反,但缺一不可,它們的對立鬥争和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力與内在機制。
  2. 哲學内涵(辯證統一): “相反相成”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特别是道家(如老子)和陰陽家思想中的辯證法精髓。它揭示了:

    • 對立面的相互依存:沒有“陰”就無所謂“陽”,沒有“動”就無所謂“靜”,沒有“難”就無所謂“易”。對立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
    • 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在特定條件下,對立的雙方會向自己的反面轉化(如“物極必反”),這種轉化過程本身就體現了雙方的“相成”關系。
    • 對立面的鬥争與和諧:對立面的鬥争是絕對的,但鬥争的結果并非總是消滅對方,而常常是在鬥争中達到一種動态的平衡或和諧(“和而不同”),共同構成事物的穩定狀态或推動其發展。
  3. 出處與典籍佐證: 該成語的思想源遠流長,其精煉表述可見于漢代典籍。

    • 《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這是對“相反相成”最經典的闡述之一,明确指出諸子百家學說如同水火般互不相容(相滅/相反),但又如同仁與義、敬與和一樣,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相生/相成)。來源:《漢書·藝文志》原文記載。
    •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老子》,如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裡列舉的一系列對立概念(有無、難易等),都生動體現了“相反相成”的普遍規律。來源:《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4. 應用舉例:

    • 自然界:晝夜交替、四季更疊、生态系統的食物鍊(捕食者與被捕食者)。
    • 人類社會:民主制度中的不同政見(相反)通過辯論達成共識(相成);市場競争中對手間的競争(相反)推動行業進步(相成)。
    • 文化藝術:繪畫中的虛實、音樂中的快慢節奏、文學中的悲喜劇元素。
    • 個人修養: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權威參考來源:

總而言之,“相反相成”不僅是一個描述對立事物關系的成語,更是中華民族對宇宙萬物普遍存在的矛盾統一規律的精辟概括,蘊含着深刻的辯證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相反相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兩個看似對立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互相促成,體現對立統一的關系。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該詞:

1. 基本定義

“相反相成”指事物間對立與依存并存的狀态,如《漢書·藝文志》所言:“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例如“戰争與和平”看似對立,但戰争可能促成和平,和平也可能因矛盾激化轉為戰争,二者具有同一性。

2. 出處與結構

3. 應用場景與例句

4. 近義詞辨析

5. 總結

該成語揭示了事物複雜性的辯證關系,常用于強調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用例,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哀心暗沉沉案劍安閑自得百裡挑一撤茶陳師鞠旅車前八驺道場院稻粱謀道友豆藤頓遞酒風日稿面恭楷構媒官物貴獲規矩鈎繩顧戀黃德胡不會魁渾雜經年累月汲取看守内閣贶賜拉幫結夥連韻靈峰轥轹倫族麽生蟠虬賠奁瓢潑瓦灌痞塊辟儒蒲稗遣奠前好乾倔谯诟輕元素铨品裙褲螪蚵樹柯死乞白賴撕心裂肺甜津津題識蹄閒三尋抟聚枉傷五節烏斯藏賢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