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顯聖》:“用箭須用長,挽弓須挽強;射人先射馬,擒賊定擒王。” 吳晗 《燈下集·古代的戰争》:“戰将本人并未打敗,隻因馬力乏了,或者馬受傷了,進退不得,被敵方殺傷,吃了敗仗。‘射人先射馬’就是這個道理。”
“射人先射馬”是一個源自唐代杜甫詩歌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出自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原指古代戰争中,攻擊騎馬敵人時應先射馬以削弱對方戰鬥力,後引申為做事要抓住關鍵或要害。
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相關成語(如“擒賊先擒王”),可參考《前出塞》原詩及權威詞典釋義。
《射人先射馬》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在射擊前應該先射中馬,意味着在處理問題時應該先重視關鍵因素,不能誤入歧途。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射人先射馬》的第一個字“射”是由“弓”部和“身”部組成,總共6畫;第二個字“人”是由“立”部組成,總共2畫;第三個字“先”是由“先”字部組成,總共6畫;最後一個字“馬”是由“馬”字部組成,總共3畫。
來源:《射人先射馬》出自中國古代著名文化名著《論語·為政》,是孔子對于如何治理國家的一段寓言故事。該故事講述了一個弓箭手在射擊前先射中馬的道理。
繁體字:《射人先射馬》的繁體字寫法為《射人先射馬》。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對于《射人先射馬》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不便列舉。
例句:他對于工作的分配,總是按照“射人先射馬”的原則,把重要的任務交給有能力的人來完成。
組詞:射箭、射擊、射中、馬踏飛燕、人才濟濟。
近義詞:因必效。
反義詞:馬後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