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施政。《左傳·成公二年》:“《詩》曰:‘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史記·孝文本紀》:“人主不德,布政不均。”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
(2).布政使的省稱。《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那 朱四府 乃 山東 人氏,父親 朱布政 與 邵爺 卻是同年。”參見“ 布政使 ”。
"布政"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施政(動詞):指實施政治管理、布置政務的行為。詞源由"布"(安排、布置)和"政"(政權、政治)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成公二年》的"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官職簡稱(名詞):特指明清時期的"布政使",為省級行政長官,屬從二品,主管民政與財政,如《醒世恒言》中提到的"朱布政"。
可通過等來源獲取更多曆史用例及職官制度細節。
布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官府派人到地方管理和治理的職務。具體來說,布指派遣,政指治理。布政一詞可以用來形容官方派遣人員到地方行使管理職責。
布政的部首是⾙(虍字旁),筆畫數為17畫。
布政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氏士》一書中。在古代,官府派遣的官員被稱為“布政使”,也被稱為“布政司”。後來,布政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詞語,用來指代地方的行政管理。
布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佈政」。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布政的“布”字可能會寫作“佈”,“政”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相同。
1. 老子被任命為該地的布政使,開始了他的地方管理職責。
2. 布政官通過巡視地方,确保政策的落實。
- 布署: 行文之前的安排和部署。
- 政務: 指政府的各項行政工作。
- 行政: 管理和運營政府機構的事務。
- 行政: 指政府在治理中的各項行為和操作。
- 執政: 指國家或政權的實際掌權人或團體。
- 百姓: 表示普通人民,與布政一詞代表管理者相對。
- 地方自治: 表示地方有權管理和治理的權力,與布政代表中央派遣管理人員的方式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