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施政。《左傳·成公二年》:“《詩》曰:‘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史記·孝文本紀》:“人主不德,布政不均。”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
(2).布政使的省稱。《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那 朱四府 乃 山東 人氏,父親 朱布政 與 邵爺 卻是同年。”參見“ 布政使 ”。
“布政”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具有豐富的含義,主要作為動詞使用,意指頒布政令、施行政事,源自古代漢語的行政語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該詞的核心定義為“發布或施行政治措施”,常用于描述統治者或官員的治理行為。例如,在曆史文獻中,“布政”常出現在如“布政施教”的短語中,強調通過政令來教化民衆。
從曆史演變看,“布政”還與特定官職相關聯。參考《辭海》(第六版),在明清時期,“布政使”是省級行政長官的正式職稱,負責一省的財政、民政等事務,如明代設“承宣布政使司”,其長官即稱“布政使”。這一用法突顯了“布政”從動詞到名詞的轉化,體現了中國古代官制的特色。權威來源如漢典(zdic.net)進一步闡釋,“布政”的詞根“布”意為“散布、宣告”,而“政”指“政令”,合起來強調公開、正式地推行治理。
在當代用法中,“布政”雖較少見于日常語言,但保留在曆史研究和文學作品中,用以描述古代政治活動。例如,古籍《尚書》中有“布政優優”的記載,意指政令寬和。綜合《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該詞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精髓。
"布政"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施政(動詞):指實施政治管理、布置政務的行為。詞源由"布"(安排、布置)和"政"(政權、政治)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成公二年》的"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官職簡稱(名詞):特指明清時期的"布政使",為省級行政長官,屬從二品,主管民政與財政,如《醒世恒言》中提到的"朱布政"。
可通過等來源獲取更多曆史用例及職官制度細節。
貝辂标界常願晨夜觸景出庭費打夥端線遁迹反水風後蜂扇螘聚富積浮縣革號官柳滾帳國統區浩氣長存嘿哎惛憊婚戀賤相交通員舊容九天使者袀袨狙觑拘鎖俚惡禮谒鸬鶿句當淪陰免禍冥境敏絕乾陽殿荞粑輕賤清甯傾述秦姬曲曲暢上陳審料勢峰司隸章太和湯攤頭特稱判斷騰藉填然蜩鸴同床各夢推讨圖們江武誡悟賞歇驕心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