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迹的意思、容迹的詳細解釋
容迹的解釋
亦作“容蹟”。猶存身;安身。《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 甘茂 曰:‘臣得罪於 秦 ,懼而遯逃,無所容跡。’”《文選·潘嶽<秋興賦>》:“行投趾於容跡兮,殆不踐而獲底。” 李善 注:“言人之行,投趾在乎容跡之地。” 宋 王安石 《謝範資政啟》:“某容迹海濱,被光臺照,童 烏 署第,夙荷于揄揚;立 鯉 聯榮,復深于契眷,幸當栖芘,以處鈞成。” 清 吳偉業 《避亂》詩之四:“此方容迹便,止為過來稀。一自人争避,溪山客易知。”
見“ 容跡 ”。
詞語分解
- 容的解釋 容 ó 包含,盛(唍 ):容器。容量(刵 )。容積。容納。無地自容。 對人度量大:容忍。寬容。 讓,允許:容讓。不容人說話。 相貌,儀表,景象,狀态:容止。容顔。容光。容貌。儀容。軍容。市容。陣容。姿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容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
基本釋義
該詞讀作róng jì,意為存身、安身,指在特定環境中找到立足之地或生存空間。
-
詞源與引證
- 最早見于《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甘茂曰:‘臣得罪於秦,懼而遯逃,無所容跡。’”此處指甘茂因得罪秦國而逃亡,無處安身。
- 潘嶽《秋興賦》中“行投趾於容跡兮”一句,李善注解為“投趾在乎容跡之地”,進一步強調在有限空間中謹慎行動。
-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描述人在困境中尋求生存或適應環境的狀态。例如王安石《謝範資政啟》中“某容迹海濱”,即表達自身在海濱安身的境遇。
-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容身”“安身”,反義詞如“流離”“漂泊”。需注意“容迹”與“容蹟”為異體寫法,含義相同。
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等權威來源及古籍用例,若需進一步查閱具體文獻,可參考《史記》《文選》等原始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容迹》是一個意味着保持鎮定和自持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立,擁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句話:“戴公舍容以戎”,意為公子戴廢棄了武裝,保持和善的神态。因此,“容迹”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沖突或壓力下保持從容自持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容迹》的寫法是“容澤”。因為繁體字的使用基于字形的變化和傳統的書寫方式,所以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淵源較久的《說文解字》中将《容迹》寫作“賓行”,包含了義蘊相近的含義。這種寫法強調了一個人在外部環境下控制情緒,保持從容自若的态度。
以下是一個例句:“盡管面對困難和挑戰,他依然容迹凝神,保持着鎮定和自信的表情。”
與“容迹”相近的詞彙有“沉着”、“穩重”、“泰然自若”等,它們都表示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或緊張的情況下保持冷靜和自持的态度。
相反地,與“容迹”意義相反的詞彙有“驚慌”、“失态”、“慌張”等,它們表示一個人在壓力下失去從容和鎮定。
在組詞方面,可以使用“容貌”、“姿容”等詞彙來描述一個人的外貌和容貌,它們與“容迹”在意義上相互補充。
綜上所述,《容迹》意味着一個人在逆境中保持從容自若的态度。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立,共有11個筆畫。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容迹》的古代寫法是“賓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容澤”。一些與“容迹”近義的詞彙有“沉着”、“穩重”、“泰然自若”等,而與之相反的詞彙有“驚慌”、“失态”、“慌張”等。可用于組詞的相關詞彙有“容貌”、“姿容”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