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同囚一獄。《孔子家語·始誅》:“ 孔子 為 魯 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别,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 王肅 注:“狴,獄牢也。” 唐 楊炯 《大唐益州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序:“奸雄獨立,初明兩觀之誅;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
“同狴”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óng bì,其核心含義為“同囚一獄”,即共同被關押在同一監獄中。
字義構成
文獻用例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場景,強調對犯罪者的共同羁押,隱含法律威嚴與教化意義。例如孔子通過“同狴”促使涉事者反思,體現儒家“以教止訟”的理念。
《同狴》是一個成語,表示同樣的驕傲自滿或同樣的自大和傲慢。它形容兩個人都具有相同的傲慢和自負的品質。
《同狴》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犭”是“犬”字的變形,表示與狗有關的事物;而“犮”則是另一個部首,表示豬、豕等動物。整個成語共有11個筆畫。
《同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左傳》中的一句話:“狴犴相式。”《左傳》是戰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編撰的一部重要史書,這句話原本是形容兩隻豬互相抱頭而死的景象,後來被引申為形容互相自負自大。
《同狴》的繁體字為「同狴」,寫作這樣。
在古代,「同狴」這個成語的寫法會有所不同。例如,有時會将「同」寫作「佟」,「狴」寫作「狴」。
他們兩個人都是同狴,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同狴之氣、同狴相見
齊名、并駕齊驅、一丘之貉
卑躬屈膝、謙遜、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