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險峻崎岖。《文選·嵇康<琴賦>》:“丹崖嶮巇,青壁萬尋。” 呂良 注:“嶮巇,傾側貌也。” 唐 高骈 《過天威徑》詩:“歸路嶮巇今坦蕩,一條千裡直如弦。” 蕭乾 《雁蕩行》:“它們那奇秀之姿态,恰好調合了四周嶮巇逼人之氣勢。”
(2).指險峻崎岖的山地。 清 曹寅 《巫峽石歌》:“鏟削嶮巇作平地,周行萬裡歌砥京。”
(3).喻人事艱險或人心險惡。《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六年》:“三人黨附 史彌遠 ,排斥諸賢, 成大 尤心術嶮巇。” 明 徐枋 《送遠》詩:“世路悲嶮巇,讒言何高張。” 清 唐孫華 《文姬入塞圖》詩:“嗚呼,一身一女不能庇,命到中郎真嶮巇。”
(4).比喻心地險惡的人。《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二年》:“今海島窮崖遠惡處,甚多竄逐之臣,郊禋以來,豈不在念!然此等嶮巇,若少得志,即復結朋植黨。”
“崄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xī,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崄巇”融合自然險境與抽象困境的雙重意象,既可用于具象的山川描寫,也可隱喻人生、事業的艱難挑戰。其古典用法多見于詩詞賦作,現代則偏向文雅表達。
《崄巇》(xiān x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表示高峻險峭、山峰突出的意思。
《崄巇》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旁)和巛(巛字旁),共有11個筆畫。
《崄巇》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源于古代文獻和經典文學作品。該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用來形容高山峻嶺和陡峭的地形。
《崄巇》的繁體形式為「嶮巇」。
《崄巇》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山字旁和巛字旁的形狀和排列位置都相似。
1. 他們爬上了崄巇的山峰,欣賞着壯麗的景色。
2. 這個地區的地形非常崄巇,很適合進行登山探險。
1. 崄巇山:形容山峰險峻的山脈。
2. 崄巇地:指地勢高峻陡峭的地方。
陡峭、峻峭、險峻、絕壁、崎岖
平坦、平緩、平順、平地、寬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