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鬧魚花的意思、鬧魚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鬧魚花的解釋

醉魚草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醉魚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鬧魚花(nào yú huā)是漢語中對一類具有毒魚特性植物的民間統稱,主要指醉魚草屬植物,尤其常見的是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其名稱形象地描述了該植物的特性:将其花、葉搗碎投入水中,可使魚類暫時麻醉或昏迷,浮出水面,便于捕捉,故稱“鬧魚”或“醉魚”。

一、 基本釋義與植物特性

  1. 核心含義:指代具有麻醉或毒害魚類功能的植物花朵,特指醉魚草的花。其名稱源于民間利用其花葉毒魚的傳統做法 。
  2. 植物學歸屬:主要指玄參科(原分類在馬錢科)醉魚草屬(Buddleja)植物,代表性物種為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其花密集呈穗狀,花色多為紫色或淡紫色,具有觀賞性 。
  3. 活性成分:含有醉魚草苷等黃酮類化合物及揮發油,這些物質對魚類有較強的麻痹和毒性作用 。

二、 名稱由來與傳統應用

  1. “鬧魚”或“醉魚”的由來:民間漁民或鄉民常采摘醉魚草的花、葉,搗爛後投入溪流、池塘中。其中的有毒成分會使魚類神經麻痹,暫時失去活動能力浮于水面,便于徒手捕撈,此過程即稱為“鬧魚”或“醉魚”。
  2. 傳統藥用:在中醫藥中,醉魚草(鬧魚花)的帶花全草或根、葉也作藥用,記載有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散瘀、殺蟲等功效,常用于治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蛔蟲病等(需注意其毒性,須嚴格遵醫囑)。

三、 注意事項與生态影響

  1. 毒性警示:鬧魚花(醉魚草)全株有毒,尤其花、葉毒性較大。除對魚類有毒外,人畜誤食也可能引起中毒,出現頭暈、嘔吐、腹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2. 生态保護:現代普遍認為使用植物毒魚(“鬧魚”)是一種破壞漁業資源和水生态環境的行為,已被法律禁止。其不僅毒死目标魚類,也會殺死其他水生生物,且毒素可能殘留影響水質 。
  3. 觀賞價值:醉魚草花繁色豔,花期長,是常見的園林觀賞灌木,常種植于庭院、公園 。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對醉魚草(鬧魚花)的藥材基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毒性)、性味歸經、功能主治有詳細記載。
  2. 《中國植物志》(線上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提供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的植物學分類、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權威信息。
  3.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 系統收錄醉魚草的藥用曆史、功效、應用及現代研究。
  4. 民俗學與地方志資料 - 記載了“鬧魚花”名稱的民間由來及傳統利用方式。
  5. 農業與環境保護文獻 - 強調毒魚行為的危害性及法律禁令。

網絡擴展解釋

“鬧魚花”是植物“醉魚草”的别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定義
    鬧魚花是馬錢科植物“醉魚草”的别名,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六·醉魚草》。該植物因具有麻醉魚類的特性而得名,民間常将其枝葉投入水中使魚暫時昏迷,便于捕捉。

  2. 名稱由來
    據民間記載,古人曾将醉魚草枝葉抛入池中,發現魚類因汁液浸泡而出現異常遊動,故稱“鬧魚花”。另有說法認為其花形似魚尾,或因其對魚類的毒性作用得名。

  3. 植物特征
    醉魚草為落葉灌木,高1-3米,莖皮褐色,葉片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頂生,花紫色且芳香。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及西南地區,常見于河邊、山坡等地。

  4. 其他别名與用途
    除“鬧魚花”外,該植物還有癢見消、魚尾草、藥魚子等别名。其花、葉、根可入藥,但需注意毒性,過量使用可能導緻頭暈、嘔吐等反應。

  5. 文化記載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等文獻也收錄了醉魚草,印證了其傳統應用和名稱的延續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白果白兔記悖險奔注便勢變子别莊伯牧才地場規谄淚闡衍晨兢夕厲吃糠咽菜出席賜戟大撓堤塞鬥榫合縫發飄骨都侯過度緊張過如貨産艱地節簡唶吮揭挑軍沖拘攝阬澤柯欘诳話髡顱婪取老背晦厘運龍蟠虎遶路憑碼瑙密移挐攫蘋蘋普遍性虔誠棋流秋膠擾雜人各有志山峰鼪鼯神神石腥世要水容算得物恺吳侬軟語鄉間小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