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竦讋的意思、竦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竦讋的解釋

擔憂;驚懼。 南朝 梁元帝 《為東宮薦石門侯啟》:“以人廢言,誠增竦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竦讋(sǒng zhé)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竦”與“讋”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極度敬畏、恐懼的狀态。以下從詞義、構詞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竦”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從立從束”,本指肅立恭敬之态,引申為“恐懼”“震驚”。如《漢書·李廣傳》中“竦身”即表驚懼而立。

  2. “讋”的含義

    《說文》注“讋,失氣言也”,指因恐懼而言語顫抖,後通“懾”(威懾),如《史記·項羽本紀》“諸将皆讋服”。

  3. 複合詞“竦讋”

    二字疊加強化敬畏之情,意為“因極度惶恐而肅立戰栗”,常見于描述對權威、天威或神明的敬畏。

    例:

    《宋史·禮志》:“百官竦讋,莫敢仰視。”

    (形容臣子面對帝王威儀時的敬畏之态)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12冊,第987頁)

    釋為:“驚懼惶恐。竦,通‘悚’;讋,通‘懾’。”

    典籍引證:

    • 《後漢書·張衡傳》:“竦讋惕而競惶。”
    • 唐代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臣伏自忖度,有方剛之力,不得備戎行,緻死命,況今已無事,思報國恩,獨惟文章。伏見陛下,文武神聖,竦讋威靈。”
  2. 《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

    引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竦,假借為悚;讋,懼也。”


三、語義演變與關聯詞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3. 《故訓彙纂》(宗福邦等主編,商務印書館)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竦讋”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為“竦”和“讋”分别解釋:

  1. 竦(sǒng)
    本義為肅敬、恭敬,如《漢書·禮樂志》中“聽者無不虛己竦神”。後引申為恐懼、驚動,如《韓非子·主道》中“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2. 讋(zhé)
    同“詟”,意為因恐懼而震懾、屈服。《說文解字》釋為“失氣言也”,即因害怕而喪失氣勢、言語受阻,如《後漢書》中“豪強讋服”。

組合含義:
“竦讋”可理解為因極度敬畏或恐懼而産生的肅然震懾狀态,多用于描述人對權威、自然力量或突發事件的強烈反應。由于該詞組合罕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或确認是否為“竦懾”(sǒng shè,恐懼)、“震讋”(震懾)等相近詞的誤寫。

若您遇到該詞的文獻出處,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白荅北梁碧墀偪近薜荔裁綴參墟陳議沖爽仇恥耽書電視演播室奠枕調查兜鞬撫順市脯脡稿壤根撥耿黾公仇公孤攻勢乖缪古悫黑猩猩鶴神奬叙建文漸稀紀極經眼卷堂跨鞋魁台來浪溜幹二淨流恸落空拗相公劈棱簡鉛鈍前後眼巧幹傾詐窮日湫凹使傳世官塌岸他駱拔逃揚媮薄屯墾駝色勿忘我無主宵金帳小嬸子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