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憂;驚懼。 南朝 梁元帝 《為東宮薦石門侯啟》:“以人廢言,誠增竦讋。”
“竦讋”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為“竦”和“讋”分别解釋:
竦(sǒng)
本義為肅敬、恭敬,如《漢書·禮樂志》中“聽者無不虛己竦神”。後引申為恐懼、驚動,如《韓非子·主道》中“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讋(zhé)
同“詟”,意為因恐懼而震懾、屈服。《說文解字》釋為“失氣言也”,即因害怕而喪失氣勢、言語受阻,如《後漢書》中“豪強讋服”。
組合含義:
“竦讋”可理解為因極度敬畏或恐懼而産生的肅然震懾狀态,多用于描述人對權威、自然力量或突發事件的強烈反應。由于該詞組合罕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或确認是否為“竦懾”(sǒng shè,恐懼)、“震讋”(震懾)等相近詞的誤寫。
若您遇到該詞的文獻出處,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竦讋,發音為sǒng l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描述人或事物感到恐懼、驚訝的樣子,也可以表示敬畏、畏懼。
竦讋的部首是立(lì),它在字的左邊。竦讋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竦讋作為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從古代漢字發展而來的。在繁體字中,竦讋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但竦讋在形态上基本保持一緻。它的形狀呈長方形,上部為立的偏旁,下部為幾個橫畫。
1. 他聽到突如其來的大響聲,頓時竦讋不已。
2. 在面對巨大的困難和挑戰時,他感到了一陣竦讋。
組詞:恐竦、讋死、竦然、讋難、恐讋。
近義詞:畏懼、害怕、驚悸。
反義詞:勇敢、膽量、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