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或。 唐 元稹 《論教本書》:“脫或萬代之後,有若 周成王 中才者,而又生於深宮優笑之間,無 周 邵 保助之教,則将不能知喜怒哀樂之所自矣,況稼穡之艱難乎?”《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朕巡省之後,脫或有事,卿必親之,毋忽細微。”
“脫或”是一個文言連詞,讀音為tuō huò,表示“倘或” 或“如果”,用于引出假設性條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論教本書》(唐·元稹)
原文提到:“脫或萬代之後,有若周成王中才者……”,意為“倘若後世有像周成王這樣中等才能的人……”,通過假設引出對君主教育的思考。
《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時期)
記載宋孝宗對臣子說:“朕巡省之後,脫或有事,卿必親之”,即“如果朕巡視後發生變故,你必須親自處理”,體現對突發情況的預設。
“脫或”是古漢語中用于假設的連詞,功能類似現代漢語的“如果”,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假設含義。如需引用古籍或創作仿古文本時可酌情使用,日常交流建議用現代詞彙替代。
脫或(tuō huò),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代表着“脫離或選擇”的意思。
脫或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月,肉字旁)和“或”兩部分。它共有14畫。
脫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在古代,有些詞語由兩個或多個字組成,每個字都有着獨立的意義。脫字的意義是離開或解脫,或字的意思是選擇。在一些情況下,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脫離或選擇的意思。
脫或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脫或」。
在古代,脫或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文字記載,脫字有時候可以寫成「䌷」、「馲」或「剢」等不同的形式,而或字也存在一些變體,例如「戲」、「漚」或「幓」。
1. 他終于脫或了過去的困境,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
2. 我們需要面對困難并做出脫或的決策。
1. 脫離:表示離開或擺脫。
2. 脫困:指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3. 拆脫:表示把物體分開或剝離。
離開、解脫、擺脫。
保留、停留、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