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或的意思、脫或的詳細解釋
脫或的解釋
倘或。 唐 元稹 《論教本書》:“脫或萬代之後,有若 周成王 中才者,而又生於深宮優笑之間,無 周 邵 保助之教,則将不能知喜怒哀樂之所自矣,況稼穡之艱難乎?”《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朕巡省之後,脫或有事,卿必親之,毋忽細微。”
詞語分解
- 脫的解釋 脫 ō 離開,落掉:脫産。脫發(?)。脫節。脫離。脫落。脫貧(擺脫貧困)。脫稿(完成著作)。脫手。擺脫。掙脫。臨陣逃脫。 遺漏:脫漏。脫誤。脫文(因抄刊古書而誤脫的字。亦稱“奪文”)。 取下,除去:脫
- 或的解釋 或 ò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或許。或者(.也許;.連詞,用在叙述句裡,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或然。或則。 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 稍微:不可或緩。不可或忽。不可或缺。 或者 筆畫數
專業解析
“脫或”在漢語詞彙中屬于非标準組合形式,現代漢語詞典及古籍文獻均未收錄該詞條。從構詞法分析,“脫”與“或”作為獨立語素,可分别溯源釋義:
一、單字解析
-
脫(tuō)
- 核心義項為「脫離、掉落」,《說文解字》注:“脫,消肉臞也”指形體消瘦,後引申為脫離束縛。現代用法包括:
- 動詞:脫落(如“脫皮”)、擺脫(如“脫困”)
- 副詞:表示可能(如“脫險”)
-
或(huò)
- 甲骨文象形為“疆域”,後虛化為連詞,《爾雅·釋诂》雲:“或,有也”表不定指。主要功能包括:
- 連詞:表示選擇(如“或此或彼”)
- 代詞:泛指某人或某物(如“或曰”)
- 副詞:或許(如“或可一試”)
二、組合可能性
該組合可能屬于以下三種情況之一:
- 臨時性搭配:如“脫困或突圍”中的連詞分隔結構
- 古語誤錄:需核查《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古籍
- 方言語彙:建議查詢《漢語方言大詞典》确認地域性用法
建議使用者提供具體語境,或核對原始文獻用字準确性。對字詞溯源可參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表》。
網絡擴展解釋
“脫或”是一個文言連詞,讀音為tuō huò,表示“倘或” 或“如果”,用于引出假設性條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詞義: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倘若”“如果”,多用于古漢語或仿古語境。
- 構成:由“脫”(表示假設)和“或”(表示可能性)組合而成,強調對未發生情況的假設。
古籍用例
-
《論教本書》(唐·元稹)
原文提到:“脫或萬代之後,有若周成王中才者……”,意為“倘若後世有像周成王這樣中等才能的人……”,通過假設引出對君主教育的思考。
-
《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時期)
記載宋孝宗對臣子說:“朕巡省之後,脫或有事,卿必親之”,即“如果朕巡視後發生變故,你必須親自處理”,體現對突發情況的預設。
現代用法
- 語境: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文引用或仿古文體。
- 替代詞:可用“如果”“假如”“萬一” 等替代,例如:“脫或有變,需早做準備” → “如果情況有變,需早做準備”。
注意區分
- 與“脫”單獨含義的區别
“脫”單獨使用時,常見義為“脫離、脫下”(如“脫衣”“脫險”),或表示“或許”(如“脫有遺漏”)。但“脫或”作為整體使用時,僅表假設,不可拆分理解。
“脫或”是古漢語中用于假設的連詞,功能類似現代漢語的“如果”,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假設含義。如需引用古籍或創作仿古文本時可酌情使用,日常交流建議用現代詞彙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安排凹坑表兄弟茶榷騁射丑事春條除隧黛尖颠撲不破定軍山滴子敦閱犯獵飯曲豐富幹吾攻拔供承谷坊瑰室鍋塊和衣而卧蝗孽賄雇揮澣毀沮機穽饑餒金旛經笥襟冕金杓課鈔髡毛老之将至龍蟠虎繞啰哆馬公慢掂掂眠雲卧石滅相謀年鳥事片斷評卷痞硬潛處乾端坤倪求實齊嶄嶄僧居韶靡視為至寶疏蕩損绌天理昭然同律僮謡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