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絲鞭的意思、接絲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絲鞭的解釋

相傳為 元 時貴族招婚時的一種儀式。男方接受女方贈送的絲鞭,表示同意聯姻。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四折:“瓊釀金盃長壽酒,新郎舒手接絲鞭。”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千裡将鳳闕攀,一舉把龍門跳,接絲鞭,總是妖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絲鞭"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婚俗典故,其核心含義指接受絲鞭作為締結婚姻的信物,常用來表示男子接受女方的招親或求婚。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依據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


二、文化典故與引申義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為元代戲曲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一說亦見于《幽閨記》),其中描述貴族女子通過抛擲絲鞭選擇夫婿的習俗:

"姻緣姻緣,事非偶然。絲鞭接去,百歲良緣。"

——《琵琶記》第十九出

典故背景中,女子(或女方家族)向中意的男子抛出絲鞭,男子若接下,即表示允諾婚事。這一習俗多見于宋元話本、雜劇,反映當時"彩樓招親"的風俗(來源:《元曲選》臧晉叔編)。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

    定義:"舊時以絲鞭為定親信物,接受絲鞭表示允婚。"

    例證引《琵琶記》:"瓊林苑中,新進士遊街時,豪門官宦家女子常擲絲鞭以擇婿。"

  2. 《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陳高華著)

    記載:"元代貴族婚俗中,絲鞭為聘禮之一,接絲鞭即定盟約。"(來源: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四、文學中的典型用例

  1. 《幽閨記》(又名《拜月亭》):

    王瑞蘭抛絲鞭予蔣世隆,世隆接鞭成婚(來源:明毛晉編《六十種曲》)。

  2. 《水浒傳》第五十一回:

    提及"接絲鞭"喻指接受權貴招攬,引申為依附權勢。


五、語義演變

明清小說中,"接絲鞭"逐漸泛化,擴展為接受權貴提攜、締結利益關系的隱喻,如《金瓶梅》中"接西門慶的絲鞭"暗指投靠其勢力。


參考文獻

  1. 高明(元),《琵琶記》,中華書局校注本,1958.
  2. 臧晉叔(明),《元曲選》,中華書局,1979.
  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4. 陳高華,《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網絡擴展解釋

“接絲鞭”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元代貴族招婚儀式(主流含義)

根據、、等高權威性來源,“接絲鞭”是元代貴族招親的一種儀式:

  1. 核心含義:女方将絲制鞭子贈予男方,若男方接受,則象征同意聯姻。
  2. 曆史背景:這一儀式多見于元代戲曲文學,如關漢卿《裴度還帶》中“新郎舒手接絲鞭”,以及鄭光祖《倩女離魂》中“接絲鞭總是妖娆”等場景。
  3. 文化象征:絲鞭作為信物,體現了古代婚姻中的禮儀與契約精神,常見于富貴人家招婿的情節。

二、成語中的比喻(較少見)

部分來源(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比喻“言辭尖銳刺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學例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裴度還帶》《倩女離魂》等元雜劇原文(參考、5、6)。

别人正在浏覽...

般湼盤悲台辨捷不絕若線補子倡俳差争錯踴大茴香刀仗刀錐殿元鵝鴈飯廳妃子園剛隻幹霄閣皂耗失後妻還東建丑月澆漓界限笄齡今古奇觀警勇計窮力竭究盡決心書昆裔涼殿涼光簾籠練帬龍飛虎跳漫卷梅汁面包果内閣中書騎縫祺祥全新攘奪任便深壁固壘甚感詫異失疇十九信條思疑歲寒堂上官提詞貼标籤提教提學禦史外聲亡人牌吳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