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謂軍社與遷主。《周禮·春官·肆師》:“凡師甸,用牲于社宗,則為位。” 鄭玄 注:“社,軍社也;宗,遷主也。” 孫诒讓 正義:“注雲‘社,軍社也’者,據《小宗伯》雲‘大師立軍社也’;雲‘宗,遷主也’者,《小宗伯》注雲‘遷主曰祖’,祖宗一也。”
根據權威文獻和詞典解釋,“社宗”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社宗(拼音:shè zōng,注音:ㄕㄜˋ ㄗㄨㄥ)指古代軍事祭祀中的兩個重要對象:
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肆師》:“凡師甸,用牲于社宗,則為位。”鄭玄注:“社,軍社也;宗,遷主也。”。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說明,“軍社”由《小宗伯》記載的“大師立軍社”演化而來,而“遷主”則是遷廟時供奉的祖靈。
現代漢語中“社宗”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和曆史文獻。其結構可拆分為“社(祭祀)+宗(祖先)”,體現了古代軍事與宗法制度的結合。
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周禮》注疏及孫诒讓《周禮正義》等典籍。
社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2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社(示部,5畫)和宗(宀部,8畫)。
社宗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宗族制度。在古代社會中,每個宗族都有一位祖先被奉為宗廟的主神,這位祖先就被稱為社宗。因此,社宗這個詞在古代的意義是指宗族祖先。
社宗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社宗」,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社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社的古代寫法是「礻」,表示祭祀;宗的古代寫法是「祛」,含義是祭拜或者祀奉。不過,隨着時間的流轉,漢字的形态也發生了變化,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社宗」。
1. 中國古代社會中,每個宗族都有自己的社宗祖先。
2. 孔子被奉為社宗,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孔廟供奉。
無法組成其他詞語。
宗廟、祖宗。
後代、子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