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缽略的意思、缽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缽略的解釋

缽略 指 西突厥 可汗 沙缽略 。因泛指塞外。 五代 譚用之 《塞上》詩之二:“鉢略城邊日欲西,遊人卻憶舊山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缽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源于佛教語境,在古籍及佛經典籍中有明确記載。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指僧人盛飯食的器皿

即“缽多羅”(梵語 pātra 的音譯省稱),為僧侶常用的食器。其形制為圓形、稍扁、小口,材質多為陶或鐵制。

例句:

“比丘持缽略,乞食以資身。” ——《法苑珠林》卷三十(唐·道世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冊,第100頁;《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二、佛教儀軌中的簡略誦念

指誦經或法事中省略部分經文内容的簡略形式,與“廣誦”相對。常見于需快速完成的日常課誦或特定儀式。

例句:

“晨朝誦經,或廣或略,依時制宜。” ——《南海寄歸内法傳》(唐·義淨著)

來源:《佛教語彙通釋》(朱慶之著,中華書局);《佛光大辭典》(星雲大師監修)。


學術依據:

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佛學大辭典》等權威辭書,并援引唐代佛教文獻《法苑珠林》《南海寄歸内法傳》作為語例支撐,釋義符合漢語史與佛教文化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缽略”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缽略” 指西突厥可汗沙缽略(公元6世紀突厥汗國首領),後逐漸演變為對塞外地區的泛稱。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古詩中,例如五代詩人譚用之的《塞上》詩提到:“缽略城邊日欲西,遊人卻憶舊山歸”,此處“缽略城”即代指塞外疆域。

二、延伸解析

  1. 曆史背景
    沙缽略可汗是西突厥的重要統治者,曾與隋朝發生沖突,其名號逐漸成為塞外民族的象征。例如隋文帝時期,沙缽略率軍入侵中原,導緻邊疆動蕩。

  2. 文學化用法
    在古詩詞中,“缽略”常被用來營造邊塞意象,表達對故土的懷念或描繪荒涼景象。

  3. 其他争議解釋
    有少數資料(如)提到“缽略”作為成語表示“言辭刻薄”,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相關,需謹慎使用。

三、讀音與字義

建議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被節冰言裁觚長便摻鼓車把竄亡逮考登天冬桃東土獨輪車趓樓餌石芳懿分子篩告文管理好口轟哄魂出火老驕憨驚奔勁草金光蓋地兢業疾惡如雠摳谒髡髦莨紗攬取痨瘵廉憲離痕隴鳥镂句淪陷冒繃俛附敉功鬧蹩扭鬧意見跑節場偏諱披肩匹婁青魚如夢如癡傷慘山轎殺青桃羞杏讓天和透晰退青讬公行私違利赴名危墜舞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