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字有兩個字的,偏舉其中的一個字,也要避諱,稱“偏諱”。《禮記·曲禮》:“二名不偏諱。” 鄭玄 注:“謂二名不一一諱也。 孔子 之母名 徵在 ,言在不稱徵,言徵不稱在。”《南齊書·薛淵傳》:“﹝ 薛淵 ﹞本名 道淵 ,避 太祖 偏諱改。”按 太祖 指 齊高帝 蕭道成 。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帝王諱名》:“ 唐太宗 名 世民 ,在位之日不偏諱。故 戴胄 、 唐儉 為民部尚書, 虞世南 、 李世勣 在朝。”
“偏諱”是中國古代避諱制度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具體指對雙名(兩字名)中任意一字的避諱,即僅避諱其中一個字也要遵循相關規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偏諱源于《禮記·曲禮》中的“二名不偏諱”,指名字為雙字時,無需對每個字單獨避諱。例如,孔子母親名“徵在”,言“徵”時不避“在”,言“在”時不避“徵”,即不同時避諱兩字。
早期學者對“偏諱”有兩種理解:一是“遍諱”(雙名均需避諱),二是“單避一字”。但實際文獻和案例表明,偏諱主要指後者,即僅避諱雙名中的某一字。
偏諱制度反映了古代對尊長姓名的敬畏,但也導緻文字使用複雜化。如南北朝後,改名、改字現象增多,甚至影響文獻記載的準确性。
如需更完整的學術讨論,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曆史文獻(如《南齊書》《梁書》)。
《偏諱》指對某種行為、觀念或話題有所忌諱,避免談論或使用,因為它們被認為是不吉利或不祥的。這種忌諱常常源自文化、宗教、傳統或個人信仰。
《偏諱》一詞的拆分部首為“亻”和“言”,意味着與人相關的話題應該避免談論。
根據《漢字書寫指導》的規定,該詞的筆畫數為十七畫。
《偏諱》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尚書·馮唐傳》。後來逐漸成為漢字詞彙中的一個重要詞彙,用來表達對某種行為或話題的回避和忌諱。
《偏諱》的繁體字為「偏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偏諱》的古漢字寫法為「偏諱」。
1. 由于這個話題涉及到一些家庭隱私,他們對此很偏諱。
2. 在傳統觀念中,女性的地位一直是一個被人們偏諱的話題。
1. 偏見:對某種人或事物有偏執的看法或不公正的态度。
2. 偏僻:遠離繁華或主要道路的地方。
3. 偏離:偏向或偏出某個方向或标準。
避諱、忌諱、諱疾忌醫
無偏見、開放、公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