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墜的意思、危墜的詳細解釋
危墜的解釋
(1).猶危亡。《管子·牧民》:“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絶,我生育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緻屆 官渡 ,大殲丑類,俾我國家拯於危墜。” 宋 範仲淹 《再奏乞兩府兼判議》:“國家當令大臣,各竭其力,以持危墜之勢。”
(2).見“ 危堕 ”。
詞語分解
- 危的解釋 危 ē 不安全:危險。危殆。危言(a.故意說吓人的話;b.直言)。危難(刵 )。危如累(噄 )卵。 損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驚奇的:危言聳聽。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 墜的解釋 墜 (墜) ì 落,掉下:墜馬。呱呱墜地。 往下沉:下墜。 系挂在器物上垂着的東西:扇墜兒。墜子(a.垂着的東西;b.流行于中國河南、山東的一種曲藝,如“河南墜墜”)。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
專業解析
危墜(wēi zhu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危”與“墜”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瀕臨傾覆、搖搖欲墜的危險狀态,多用于描述政權、社會或重大事物的崩潰風險。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詞義解析
-
本義與引申義
- 危:本義指高處不穩(《說文解字》:「危,在高而懼也」),引申為不穩定、危險。
- 墜:本義為從高處落下(《說文》:「墜,從高隕也」),引申為衰敗、喪失。
- 組合義:二者疊加強調從高危狀态向徹底崩塌發展的過程,常見于描述政權瓦解(如「社稷危墜」)或社會動蕩(如「天下危墜」)。
-
古籍用例
- 《漢書·賈誼傳》:「天下之勢方倒縣……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數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文中暗喻長期積弊導緻「危墜」之勢)
- 《後漢書·皇甫規傳》:「今臣還督本土,糾舉諸郡,絕交離黨,以拒讒慝……臣恐朝廷日危,社稷将墜。」(明确以「危墜」指政權存亡危機)
二、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危墜」為:傾覆;衰亡。例證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國危則無樂君,國安則無憂民。」(注:此處語境暗含「危墜」邏輯)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修訂版。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指國家或重要事物面臨崩潰。書證引《戰國策·齊策六》:「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于曆室,齊器設于甯台。薊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今王妒楚之不危也,而忘己之不危墜也。」(以對比強調「危墜」的緊迫性)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三、文化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具有鮮明的文言色彩,多見于曆史文獻與政論類文本,承載以下深層含義:
- 動态危機:強調從量變(危)到質變(墜)的不可逆過程。
- 責任指向:常與治國失當關聯,如《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危墜,我存安之。」(「危墜」與「安」對立,暗示治理責任)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
-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 (漢)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點校本.
- (戰國)韓非. 《韓非子》[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危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基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危亡
指國家或事物處于危險、瀕臨滅亡的狀态。例如《管子·牧民》中提到“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意為百姓厭惡危難,君主應保障其安定。
又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俾我國家拯於危墜”,強調從危難中拯救國家。
-
危險的狀态
部分文獻(如、)提到“危墜”與“危堕”相通,可表示搖搖欲墜、不穩定的狀态。例如清代詩詞“雷吼石危墜”描述山石險峻欲墜的場景。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 古代典籍
該詞多見于政治、曆史類文獻,如《管子》《三國志》等,多用于描述國家存亡或重大危機。
- 詩詞引用
元代揭傒斯詩句“迫逐見危墜”、清代陳寶琛“雪山危墜塔斷卧”等,均以具象化場景表達危險或衰敗。
三、近義詞與相關詞
- 近義詞:危亡、傾覆、危殆
- 反義詞:安定、穩固、興盛
四、現代使用建議
“危墜”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參考權威古籍注釋(如、)。
别人正在浏覽...
暗星雲半死辣活不緊彩子曾經怅憾吃大鍋飯持久之計崇簡搋子傳叙匆遽膽栗蛋品沸波風電墳腴高巍割析罐子貨值監鋪蹇跂交龍錦诘難警備區近涖計入窠臼空罅緬思明旦民訟密銜沐骨拗抗剖愛敲铿巧丸清觞衾影無愧邱區鵲華莊認捐潤浃弱化賞得社稷器神廚盛王孀閨天童寺調元廳宇遺金渭陽委移無價小爺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