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某些少數民族對酋長、長輩的稱呼。《隋書·地理志下》:“本之舊事, 尉陀 於 漢 ,自稱‘蠻夷大酋長、老夫臣’,故 俚 人猶呼其所尊為‘倒老’也。言訛,故又稱‘都老’雲。”《宋史·蠻夷傳三·撫水州》:“其族鑄銅為大鼓……相攻擊,鳴鼓以集衆,號有鼓者為‘都老’,衆推服之。”
“都老”是古代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壯族)對族群首領或德高望重者的特定稱謂,兼具尊稱與職稱的雙重屬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定義
“都老”為壯語音譯詞,最早見于《隋書·地理志》和《宋史·蠻夷傳》等史籍,指代南方少數民族的酋長或長輩。這一稱呼在壯族文化中尤為突出,既是村民對族長、頭人的尊稱,也代表一種社會職務。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據《文獻通考》記載,壯族先民通過鑄造銅鼓象征權威,“有鼓者號為都老”,族群集會或征戰時擊鼓為號,擁戴“都老”為領袖。元朝文獻也提到,擁有銅鼓的“都老”能號令群衆,成為族群凝聚的核心。
職責與選拔條件
“都老”需由年長男性擔任,且需符合以下條件:
文化象征
銅鼓不僅是權力象征,也是“都老”身份的标志。族群通過“擊鼓集衆”形成集體行動,凸顯“都老”的號召力。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壯族社會的自治傳統和等級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隋書》《宋史》等史籍,或參考壯族社會曆史研究的相關文獻。
都老是一個廣東話詞語,意思是指老人、長者。
都老的拆分部首是⼜并且有11畫。
都老一詞源于廣東話,是當地人用來稱呼長者的常用詞彙。
都老的繁體字為「都老」,與簡體字相同。
都老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特殊變化。
1. 我去看望一位都老朋友。
2. 孝敬都老是我們的責任。
都老本身就是一個詞語,沒有可以和之組合的詞彙。
近義詞包括老人、長者等表示同樣概念的詞語。
反義詞可以是年輕人、年輕一代等,表示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