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役的意思、賦役的詳細解釋
賦役的解釋
(1).賦稅和徭役的合稱。 中國 古代,賦初指兵賦。 春秋 後期,各國逐漸從田畝征賦,賦和稅漸趨混合。 秦 漢 以後,賦指按戶口征收的稅,徭役則另行征發,賦和役始有明顯區别。 明 代以後,将按戶口征發的徭役折征銀兩,把丁稅并入田賦,至 清 則以賦役為田租的專稱。《六韬·盈虛》:“其賦役也甚寡。”《新唐書·食貨志二》:“國家賦役之法,曰租、曰調、曰庸。”《清史稿·食貨志二》:“ 世祖 入 關 ,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賦役三年。”
(2).分配徭役。《資治通鑒·唐僖宗乾符三年》:“ 西川 節度使 高駢 築 成都 羅城,使僧 景仙 規度,周二十五裡,悉召縣令庀徒賦役,吏受百錢以上皆死。” 胡三省 注:“賦,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役的解釋 役 ì 服兵務,從軍:從役。現役。 戰事:戰役。 服勞力之事:勞役。徭役。 使喚: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雜役。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賦役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財政與勞動力征調制度,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賦役是"賦稅"和"徭役"的合稱:
- 賦稅:包括田賦及各類捐稅,主要以實物或貨币形式繳納(如《新唐書》記載的租庸調制)
- 徭役:指政府強制征發的無償勞動,涵蓋力役、軍役、雜役等類型
二、曆史演變
- 先秦時期:賦初指兵賦(軍事物資),春秋後期開始按田畝征收,賦稅逐漸混合
- 秦漢時期:賦轉為按戶口征收的人頭稅,徭役單獨征發(如戍邊、築城)
- 明代改革:将徭役折銀征收("一條鞭法"),開啟賦役貨币化進程
- 清代定型:丁稅并入田賦,賦役成為田租專稱,标志人丁稅徹底轉向財産稅
三、具體内容
- 賦稅形式:糧食、布帛等實物為主,後期增加銀錢征收
- 徭役類型:
- 力役:修城牆、治河等工程
- 軍役:戍守邊疆或軍事運輸
- 雜役:地方官府差遣
四、社會影響
過重的賦役常導緻"民力凋殘,戶口減耗"(《清史稿》),成為曆代農民起義的重要誘因。明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後,賦役制度逐漸規範化。
注:更詳細的曆史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明史·食貨志》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役”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向他人征收勞役或稅賦。下面我為你詳細介紹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賦役的部首是貝(貝字旁),總共有9畫。
來源:賦役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中,用來形容古代國家對百姓征收勞力或征稅的行為。在古代,賦役是一種行政手段,被用來維持國家運轉和開展公共事務。
繁體字:賦役的繁體字為賦役。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體,但賦役常見的古代寫法為負役。
例句:古代的貴族或者中央政府常常向百姓賦役,以收取稅款或強制勞動。
組詞:賦稅、賦役制度、苛賦重役
近義詞:賦稅、賦課
反義詞:赦免、解除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