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肌的意思、刻肌的詳細解釋
刻肌的解釋
古代指墨、劓、膑、刖之刑。《後漢書·梁統傳》:“ 五帝 有流、殛、放、殺之誅, 三王 有大辟、刻肌之法。” 李賢 注:“刻肌謂墨、劓、臏、刖。”
詞語分解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 肌的解釋 肌 ī 人或動物體内附着在骨頭上或構成内髒的柔軟物質,由許多纖維組成(通稱“肌肉”):肌膚。肌理。心肌。隨意肌。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刻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感受極其深刻,如同刀刻肌膚般難以忘懷或令人警醒。它主要用于比喻某種感受、教訓或印象深入骨髓,觸及靈魂深處。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本義與引申義:
- 字面義: “刻”指用刀等利器在物體上留下痕迹,“肌”指肌膚、肌肉。因此“刻肌”字面可理解為在肌膚上刻劃。
- 比喻義: 這是其主要用法。比喻某種經曆、教訓、情感或印象極其深刻、強烈,使人如同被刀刻在肌膚上一樣,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或産生強烈的内心震撼。它強調的是一種深切、尖銳、難以磨滅的體驗感。例如:
- 形容教訓慘痛、令人警醒:如“刻肌之痛”、“刻肌刻骨之戒”。
- 形容感受、印象極其深刻:如“刻肌之感”、“刻肌镂骨之情”。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刻肌”的解釋側重于其比喻義,指感受深切。
-
用法與語境:
- “刻肌”通常不單獨使用,常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更具表現力的四字短語,如:
- 刻肌刻骨 / 刻肌镂骨: 形容感受或印象極其深刻,永志不忘。程度比“刻骨銘心”更甚,強調其尖銳、痛切感。
- 刻肌之痛 / 刻肌之戒: 指慘痛的教訓或令人警醒的經曆。
-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表達強烈的情感或深刻的教訓。
-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雖未單獨收錄“刻肌”詞條,但在解釋“刻骨”、“刻骨銘心”等詞時,體現了“刻”字所表達的“深切、難以忘記”的核心含義,這與“刻肌”的比喻義相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解釋“刻”的引申義時,也包含“深切”的意思。
-
與近義詞的區别:
- 刻骨銘心: 最常用的近義詞,同樣形容記憶深刻,永志不忘。但“刻肌刻骨/刻肌镂骨”在程度上可能更強調一種尖銳、痛切、警醒的感受,有時帶有負面經曆的意味(如慘痛教訓),而“刻骨銘心”適用範圍更廣,也可用于正面情感(如恩情、愛情)。
- 镂骨銘心: 與“刻骨銘心”意思基本相同。
- 沒齒不忘: 強調終生不忘,但不如“刻肌刻骨”那樣強調感受的深切和尖銳。
“刻肌”的核心意義在于比喻感受極其深刻、尖銳,如同刀刻肌膚般難以磨滅。它常以“刻肌刻骨”、“刻肌镂骨”、“刻肌之痛”等形式出現,主要用于形容慘痛的教訓、警醒的經曆或極其深刻的内心感受,帶有強烈的形象性和情感沖擊力。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語文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刻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文獻來源和用法區分:
一、古代刑罰含義(主流解釋)
根據、、等高權威性網頁記載,“刻肌”特指中國古代四種肉刑:
- 墨刑:在面部刺字塗墨;
- 劓刑:割去鼻子;
- 膑刑:削去膝蓋骨;
- 刖刑:砍斷足部。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梁統傳》:“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李賢注明确指出其指代上述刑罰,屬于古代刑法體系中的嚴酷手段。
二、成語延伸含義(較少見)
部分文獻(如)提到“刻肌”被引申為成語,比喻“關系密切且深入了解”,類似“刻骨銘心”。但更權威的詞典(如)顯示,實際成語應為“刻肌刻骨”,出自曹植《上責躬應紹詩表》,形容感受極為深刻,如“此事真可為刻肌刻骨者也”。
- 在曆史文獻中,“刻肌”主要指向四種肉刑;
- 作為現代成語使用時,規範表達應為“刻肌刻骨”,強調深刻感受而非單純的人際關系。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其含義。若涉及古代法制内容,優先采用刑罰釋義;若為文學表達,則需确認是否為“刻肌刻骨”的簡寫或誤用。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國富民拜路塵白旗本宮簸箕蟲播郎鼓湌洩草書韻會車削川界串飲憚避吊赙恫疑虛喝拊伛宮殿歸班貴嚴鴻口寰内慧黠皦核價位結欵極福沮服珂珬睏睡樂眼連州渌洄輪放脈書梅花嶺免戰牌迷丢沒鄧拍演庖人娉币籤籌潛會虔竦切責憩室容城侯三十年老娘倒繃孩兒失倫事修識職松箲筳蔔宛媚無間地獄無生地象黃降龍缽小疵笑駡從汝小枉大直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