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火見真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字面意為“在烈火中燒煉才能辨别金子的真假”()。黃金因其高熔點和穩定性,高溫下不易氧化,而其他金屬或雜質會被燒毀,因此烈火成為檢驗真金的手段。
比喻意義
比喻在嚴峻考驗或關鍵時刻,最能驗證人的品質、能力或事物的真實性()。例如在危機中,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擔當與忠誠。
出處與演變
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的“烈火煉真金”,後逐漸簡化為現用形式()。其核心思想與另一諺語“疾風知勁草”相似,常連用強調考驗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
近義表達
“真金不怕火煉”“路遙知馬力”“患難見真情”等均表達類似含義,但側重點略有不同。例如“真金不怕火煉”更強調品質本身無懼考驗,而“烈火見真金”突出考驗過程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用法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現代成語詞典()。
“烈火見真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經受烈火考驗後才能看到真正的黃金,比喻隻有在困難、艱苦的環境下才能識别出真正的才能和價值。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烈火、見、真金。其中,“烈火”意思是熱烈的火焰,有破壞力;“見”表示見到、認識;“真金”指真正的黃金。
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鑄金工藝。在古代,為了檢驗黃金的純度和真僞,鑄金匠人會将黃金投入高溫的熔爐中熔化。在經曆烈火的考驗之後,純度高的真金則能夠順利流出,而雜質較多的低質金則會留在爐中。因此,這個成語也形容經過考驗後能夠保持真正的質量和價值。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烈火見真金”。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烈”字的古代寫法為“烈”+“列”;“見”字的古代寫法為“見”+“貝”;“真”字的古代寫法為“白”+“目”。所以,這個成語古代寫法為“烈烈火列見貝真白目金”。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職場中,隻有經過烈火考驗過的員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又如:經曆了災難之後,隻有真金才能夠屹立不倒。
一些由這個成語組成的詞彙有:“烈火烹油”、“見賢思齊”等。
與“烈火見真金”意思相近的成語有“金玉其外”、“真才實學”等;與其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過河拆橋”、“賊喊捉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