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聲詞。車行聲。《楚辭·九歌·大司命》:“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 朱熹 集注:“轔轔,車聲。” 唐 杜甫 《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辚辚--石道上獨輪水車,單調的輪軸聲。”
(2).象聲詞。雷鳴聲。 漢 崔駰 《東巡頌》:“天動雷霆,隱隱轔轔。” 宋 沉遼 《零陵先賢贊·煙塘老人》:“有頃大風,震電轔轔。”
“辚辚”是一個象聲詞,主要用于描述車輪滾動或車輛行進時發出的連續聲響,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車輪與地面摩擦時發出的軋軋聲,常用于形容車馬行進的聲音。例如《詩經·秦風·車辚》中“有車辚辚”,以及杜甫《兵車行》開篇“車辚辚,馬蕭蕭”,均以“辚辚”渲染戰車出征的肅穆場景。
文學中的運用
在杜甫《兵車行》中,“辚辚”與“馬蕭蕭”形成視聽結合的畫面,既表現軍隊浩蕩行進的場面,又暗含戰争帶來的沉重感,為全詩奠定悲怆基調。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連續不斷的忙碌狀态。例如“辚辚的車馬聲”可隱喻都市快節奏生活,或人群奔忙的景象。
古籍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後成為古典詩詞中描繪車馬聲的固定表達。唐代文學(如杜甫詩)進一步強化了其與戰争、征役相關的意象。
若需了解該詞在具體作品中的語境分析(如《兵車行》全篇解讀),可參考、4的完整注釋。
辚辚這個詞是一個形容詞,表示輪轍擦動或車輪轉動的聲音。
它的部首是車(轍),筆畫數為13畫。
辚辚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在古代,辚辚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以繁體字形式寫為轔轔。
下面是一些古代的漢字寫法:
麟、麚、麞、麘、麠、麡、麢、麜、麢
這些寫法雖然不太常見,但是也能表示"辚辚"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輪輪辚辚的馬車在街上行駛。
2. 濃霧中,車輪辚辚的聲音透過厚厚的霧氣傳來。
一些與辚辚相近的詞語包括:輾轉、翻滾、轉動。
一些與辚辚相反的詞語包括:寂靜、安靜、甯靜。
最後,辚辚是一個生動形象的詞彙,常用于描述車輛行駛時的聲音,有助于豐富文章的描寫和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